01 《元日》古人作詩通常都是寓情於景,因此,他們在特殊的傳統節日的氛圍中,更是“詩性大發”,寫出了不少流傳千古的詩句。“讀古詩,猜節日”挑戰正式開始!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本詩取自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相信有部分同學會以為說的是元旦,但題目中的“元”是開始的意思,而“日”指早晨,因此,“元日”指的就是中國的農歷新年,即農歷正月初壹。又因農歷正月初壹這壹天通常在立春節氣的前後,故中國人又將其稱之為“春節”。02 《青玉案·元夕》眾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本詩取自詩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夕”指的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在滿城燈火、火樹銀花的元夕之夜,主人公尋覓著燈火零落處的女子。古時,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也是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按中國民間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03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本詩取自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時間是公立4月4-6日中的某壹天,通常被認為是清新明朗的壹天。清明作為節氣始於周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作為壹個紀念的節日卻形成於唐朝,又稱“掃墓節”(The Tomb Sweeping Day)、“鬼節”(The Ghost Festival)。04 《端午日賜衣》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本詩取自詩聖杜甫的《端午日賜衣》。“端”在漢語中是開始、初始的意思。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禮節”“重五節”“菖蒲節”等,時間是每年的陰歷五月五日,這壹節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於2009年成為中國第壹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05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壹耳熟能詳的詩句取自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大家壹聽就知道講的是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根據中國古代歷法,農歷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而八月恰逢秋季的中間月,十五則為每月的中間日,故而得名“中秋”。
民間認為,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最亮最圓,月色最美,壹輪圓月也象征著闔家團圓,故中秋節也被稱作“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