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魯迅《社戲》讀後感

魯迅《社戲》讀後感

 導語: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壹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接下來我整理了魯迅《社戲》讀後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魯迅《社戲》讀後感

 童年對很多人來講,是高興的,是難忘的,在成人後回想往事時,對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壹種浪漫的感情,對於童年的回憶,每個人都各自擁有不同的風景。讀魯迅的《社戲》我們仿佛看到了他童年的“獨特風景”。

 《社戲》這篇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了壹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樣事物都充滿著屬於自己的回憶,充滿著喜怒哀樂。講的是魯迅小時候隨母親回外祖母家,與那裏的小朋友釣魚、放牛,壹起玩耍,覺得這是片“樂土”。到了該看社戲的那天,由於叫不到船,所以他很傷心。但朋友們卻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壹起劃船去看社戲。魯迅和朋友們看了壹會兒,雖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於是,他們坐著船回去。在途中,孩子們偷了阿發和六壹公公家的羅漢豆吃。不料六壹公公並沒有責罵,反而誇獎迅哥,有見識,並送他壹些豆子吃。

 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壹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壹切讓人覺得那麽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壹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我也喜歡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們。如雙喜是小搭檔中“最聰慧的”,仿佛小搭檔的小首領普通,他的性情也體現得最為凸起:二心細如發,土頭土腦,當“我”看不可戲,“急得要哭”時,雙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見”,而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置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斤鬥,“我”很絕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事給白地看”來撫慰“我”,體現了大哥般的關愛;他能做決定,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各人都曾經厭倦但又欠好說歸去的時分,又是他發起回家;回程時去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阻各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曉得是要哭罵的”,闡明他長於為別人著想。孩子們之間的友情最單純,沒有任何汙點,只是壹張透明的紙。那種童年的感覺,我們到底已經遺忘了多久?

 我覺得這篇文章雖然對於景致的描寫並不多,但是盡管少,分量卻很重。在讀了這篇文章關於景致的描寫過後,才真的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沈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的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這壹句話。因為只有這句話能讓我想象那沈靜以及自失的心,並且讓我也似乎“聞”到了豆麥蘊藻之香,那種感覺實在很真實。

 我想我現在可能只能以壹個讀者的身份來敘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經過學習了解再加上讀完他的其他作品後,我更能感受到魯迅深厚的文學功底。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在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把優美的字句運用得淋漓盡致。他把劃船時的情景,社戲的場面,偷豆子的鏡頭,描寫得極具畫面感。比如“這壹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壹條大白魚背著壹群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為大白魚,傳神地給讀者呈現孩子們劃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學魅力。

 我想魯迅並不是僅僅以“魯迅”這個身份來寫這篇文章,而是以“周樹人”這個人來寫這篇文章。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並非都是溫馨的回憶,其間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卻有壹種割舍不斷的復雜情感。我很喜歡這種作者真情流露的文章,因為他仿佛真的能讓我們身臨其境。壹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仿佛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

 飛壹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壹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

魯迅《社戲》讀後感

 《社戲》作為壹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文章,卻放在了《吶喊》這部小說集中,令人感到有些奇怪。不過這就揭示了文章的另外壹個中心。魯迅不愛看劇場內的中國戲,而偏愛故鄉的社戲;與魯迅小時喜愛農村生活,都寫出了農村真摯淳樸的民風。而魯迅撰寫這篇文章旨在呼籲人們:真實而高尚的生活,源於大自然的本質。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人們的心不斷地變得浮躁,唯有停下腳步,尋像農村生活壹樣樸實純真的生活,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

 作者在最後壹段中寫道:“真的,壹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為什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原因就在於,魯迅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到社會,感受到這種樸實,這種善良,漸漸化作烏有。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的壓迫和黑暗的社會,正義和公正的得不到伸張。正如小說名為《社戲》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

 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沈悶、世故、汙濁,這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魯迅心中故鄉實有兩個,壹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雕敝的景象,壹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他常常以理想故鄉中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的故鄉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

魯迅《社戲》讀後感

 在《社戲》裏阿發他們肚子餓了,去找豆子吃,但阿發並不是因為是自己家的豆子好,不讓小夥伴吃,從而吃別人的。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學習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做壹個誠實的人,妳幫助別人,應該不求回報,這是做人的常識,俗話說“好人有好報”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圖什麽,而是要發自內心的幫。

 誠實,每個人都需要這兩字,考試的時候,老師說過:“不管成績好壞,也要做個誠實的人。沒有了誠實,這個人就沒有了活的自信。無論怎樣,心裏也要有誠實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