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秦國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意,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四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道四種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贊許,強國之道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壹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實行變法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生產和戰鬥,登記戶口制,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被處車裂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 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贊揚諸葛亮。
人物生平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瑯邪郡陽都縣的壹個官吏之家 2010年新版《三國》中的諸葛亮,諸葛氏是瑯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壹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遊戲中的諸葛亮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壹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妳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三國誌12的諸葛亮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壹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裏有雙重含義:其壹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 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壹日壹夜行了三百多裏,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壹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 三國示意圖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壹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壹職。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壹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妳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妳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壹具,曲蓋壹個,前後羽葆鼓吹各壹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壹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1、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這是第壹次出祁山。 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裏)。時大雨三十余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壹帶)。
5、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裏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壹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壹,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人物生平
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
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壹位秀才的家裏呱呱墜
各個時期的張居正(12張)地的時候,其先祖的余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壹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後壹只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翺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誌,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壹年,居正補府學生。壹年後,參加鄉試,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但顧璘並非出自私心,而是希望對他多加磨礪,以成大器。三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壹名少年舉人。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妳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壹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後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鉆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壹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結果是夏言為首輔,然後被嚴嵩進讒接著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鬥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壹五)首陳“血氣壅閼”之壹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沒再上過壹次奏疏。
張居正 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借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這壹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
張居正圖片資料(15張)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深謀遠慮的徐階薦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王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閑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而國子監司業則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打敗高拱後,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這壹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
攝夷蠻騷亂,鋤當路芝蘭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並沒有為個人的升遷而自鳴得意。這時的明王朝,內則土地兼並,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制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面對這些,張居正無法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