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嶠山,位於容縣縣城南面約10公裏,又稱南山,總面積37.5平方公裏。古時曾是國內少有的道、佛、儒三教並駐的名山,曾有過九寺十三觀之盛。道家
將其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山體屬丹霞地貌,遠觀山色宛若紅霞,整個山區層巒疊嶂,巍峨挺拔。群峰延綿達8公裏。特別是山北麓,丹崖赤壁似斧劈刀削,
氣勢恢宏。自縣城南望,如南天列屏。山型線條剛柔兼備,整體氣勢磅礴,具有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都嶠山有八大山峰:雲蓋峰、中峰、馬鞍峰、八疊峰、兜子峰、仙人峰、香爐峰、丹竈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其中香爐峰743.7米,為都嶠山最高
峰。山中巖穴在水平方向上成排,在垂直方向上成層發育。洞穴內砌房建閣,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據不完全統計,山內大小洞穴有300余個,其中有名稱的達
100多個。著名的如靈景巖、飛瀑巖、太極巖、聖人巖、寶蓋巖、半月巖、碑記巖、娑婆巖、蓮花巖、婆堤巖、慶壽巖、出米巖等。其洞穴之多,在國內丹霞地貌
景觀中是罕見的。
慶壽巖 位於雲蓋峰東面,巖內為寺廟,以它為中心的景區寬約2平方公裏。巖寺在當時常有
高僧、法師、主管,清代佛事最盛,自清末首任住持傳接至今已有五代:首任住持不詳,二任為惠禪(1994年故),三任為楊道忠,四任為聖壹法師(現居香
港,為世界著名法師,已90多歲),現五任俗名為韋基恒。此巖寺曾遭破壞,按已故的惠祥和尚遺囑,須於“甲戌年甲戌月甲戌日”重新開光之說,進行修復,並
於1994年農歷九月十壹日重新開光。現有大雄寶殿、二殿、廂房、僧房等處,香火不絕。
巖對面大山極似天然坐佛,佛身石壁上刻有高108米,寬88米的金色“佛”字,字徑堪稱世界之最。橫列於巖上方的諸洞中,放置著500羅漢。如此放置
法,全國也僅此壹處。巖前有大萬壽果、柑桔等果樹,巖內有女尼居住。景區入口處有暗河,內有佛教浮雕。漂流其中,可從浮雕圖飾中領略佛教文化;此外還有仿
神、佛造型的植物園、觀猴長廊、仙人橋、福壽橋、仙鶴戲龜、南山閣、望佛亭、蓮池、雙獅迎賓等景觀。有登山觀光纜車、慶壽山莊賓館等配套服務設施。
白鶴垌 位於雲蓋山西部,垌內有兩個寬約30畝的山塘,叫白鶴塘,以舊時常有白鶴集棲於
此而得名,環塘有奇石,小溪穿過奇石流出,澄碧可鑒,溪水下又淹藏著巖洞。塘上方有壹片如斧削陡壁,高約200米,寬約450米,氣勢磅礴。現垌境已建成
旅遊度假區,有賓館、度假別墅群、會議中心、桑拿保健中心、遊樂場、水上樂園等。
南山肚 位於白鶴垌南面,由雲蓋峰至虎頭關及雲蓋峰到文筆峰環抱而成,範圍約3平方公裏。境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雲蓋峰高聳入雲,最適於登高望遠,在峰頂,可遍覽都嶠山風光,遠眺縣城佳景。
靈景巖 都嶠山最大的巖,寬約46米,高、深各約16米。巖中有著名的佛寺——靈景寺。
相傳為唐王朝委派的伏遴、惠雲二和尚所建。古時寺殿內供奉迦葉、阿難、羅漢、金明佛像,左為大士、文殊、普賢及天王、地藏等佛像,右為玄武神像。靈景寺古
為海內名寺,宋朝宰相李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等來遊時曾在此留宿。寺內塑像歷史上曾被毀壞,現尚留存有唐代所造雙獅頂蓮盤石雕及數尊泥塑佛像。古時題於壁
上之對聯、詩句仍歷歷在目。
太極巖 在靈景巖附近,巖壁上有太極圖和圖的解說,故名。東角構築有鬥室,巖左邊有壹股
泉水自巖角註下,如棒杵插臼。泉旁有壹塊方平的石頭,舊時於此放置杯勺,方便遊人取水飲漱。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巖中設講學堂,奉祀宋
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當時,巖內講學極盛,早晚書聲瑯瑯。有聯雲:“太壹之理,極樂之鄉”。
聖人巖 在太極巖之上約300米處,又稱寶元巖。巖深寬與靈景巖相似。古時巖中塑太上普
化諸神像。宋太宗時降有禦書給此巖。巖中另築壹殿,殿中塑造和奉祀孔子及顏淵、子思、曾參、孟軻4個配祀人像,壁上繪有孔子七十賢徒和壹車兩馬圖,因此得
名“聖人巖”。都嶠山也因此成為道、佛、儒三教並存之地。巖前古有石亭,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崩塌,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
重修。古時塑像和石亭現均無存,現有的像為今人重塑。
寶蓋巖 是雲蓋峰最高的巖,中間開敞,兩角低長,巖壁陡立,整個巖的形狀像壹個華蓋,因稱寶蓋巖。古時巖中奉祀玉宸道君,因此又稱此巖為玉皇閣。現存巖聯為:“閣閣閣中閣,巖巖巖上巖”。
平梨(水庫)樂園 位於都嶠山中,1958年6月建成,水面面積約2平方公裏。水道回環曲折。岸邊雜樹叢生,珍鳥啼鳴。湖中小島綠樹婆娑,環境極其幽雅。在此觀賞都嶠山諸峰雄姿,又是另壹番景像。現已建成包括山嶽觀光、水上遊樂、休閑度假、會議旅遊在內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