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出自唐代王灣詩《次北固山下》(又作《江南意》)。意思是:夜色還沒有褪盡,海上就已升起了壹輪紅日;舊年尚未過完,春天的氣息就已綻露了出來。
東風壹放花千樹出自宋代辛棄疾詞《青玉案》。意思是:無數的花燈,就好像是春風在夜裏吹開了千樹的繁花。此句描寫了元宵節裏燈火輝煌不夜天的喜慶場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出自唐代柳宗元詩《江雪》。蓑笠:指蓑衣、鬥笠,用以防雨。意思是:群山中,看不見壹只飛鳥的影子,小路上,見不到壹個行人的腳印。只有孤零零的小船上,壹位穿著蓑衣,戴著鬥笠的老翁,獨自冒著風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詩句僅用了二十個字就把讀者帶到了壹個空疏冷寂的境地,描繪了壹幅遼闊高遠,氣氛靜謐的雪景圖。同時,也畫出了詩人孤寂的心情和傲岸的骨氣。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出自唐代賀知章詩《詠柳》。意思是:不知道這細嫩青翠的柳葉是誰裁成的,原來是二月裏像剪刀壹樣靈巧的春風裁成的啊!詩句將無形的“春風”比喻成了有形的“剪刀”,造語新奇,十分貼切。
風乍起,吹皺壹池春水出自五代馮延巳詞《謁金門》。意思是:壹陣風突然吹來,平明如鏡的水面頓時泛起了道道波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出自唐代杜甫詩《春夜喜雨》。意思是:好雨就像知道時令壹樣,春天壹到它就開始滴落。夜裏隨著和風悄悄降下,紛紛綿綿,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作者抓住了春雨的特點,用擬人的手法,寫盡了春雨之好。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出自唐代韓愈詩《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河:銀河。波:月光。意思是:纖細的晴雲向四外卷去,看不見天上的銀河;清風吹拂夜空,月光如水般蕩漾。詩句描寫了八月十五纖雲四卷,圓月當空的景色。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出自(南朝·宋)謝靈運詩《歲暮》。朔風:北風。意思是:潔白的月光照著積雪,強勁的北風如哀鳴般狂嘯。詩句描繪了壹幅晚冬時節月夜雪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出自唐代杜牧詩《清明》。意思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地下著,路上的行人都像丟魂失魄似的。詩句中“紛紛”二字極妙,既是形容雨紛紛而落,也是形容人的心緒有些淒迷紛亂,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出自宋代王安石詩《南浦》。鵝黃:幼鵝的毛呈嫩黃色,這裏指柳條變綠之前呈現的淡黃色。意思是:春風的吹拂下,碧綠清澈的溪水微波粼粼;暖陽的照耀下,隨風搖曳的嫩柳懸垂半空。兩句詩將初春的景物刻畫得讓人心曠神怡。
風煙放蕩花披猖,秋千女兒飛短墻出自唐代李山甫詩《寒食》。放蕩:放縱。披猖:飛揚。意思是:春風盡情地吹拂,吹得花兒恣意飛揚,女孩縱情地蕩著秋千,高高的似乎要飛過矮墻。詩句描繪了寒食佳節特有的景色。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出自宋代範成大詩《元夕》。陸地蓮:指蓮花狀的燈,因蓮生水中,而燈在陸上,故稱。意思是:元宵佳節,整個城市徹夜不眠,到處掛滿了蓮花形的花燈;小梅初放,月亮也在這壹年中第壹次變圓。
由來月明如白日,***道春燈勝百花出自唐代王維詩《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遊有懷靜者季》。由來:自始以來。春燈:即指花燈。意思是:自始以來,元宵之夜的月亮就明如白日,這個夜晚,大家起遊玩,都說這元宵的花燈比那百花盛開還要美麗。詩句描寫了元宵夜花燈如晝的景色。
華燈火樹紅相鬥。往來如晝。橋河水白天青,訝別生星鬥出自宋代張先詞《玉樹後庭花·上元》。火樹:比喻輝煌明亮的燈火。訝:驚訝,懷疑。意思是:輝煌明亮的燈火爭奇鬥艷,照耀著大地如同白晝壹般。橋下的河水閃耀著白色的光芒,天空壹片碧青,無數的華燈倒映在河中,讓人懷疑這元宵之夜又生出了些星星。幾句詞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元宵夜如畫的景致。
紅杏梢頭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飛來去出自宋代毛滂詞《蝶戀花·寒食》。意思是:紅杏的枝頭還留著寒食時下的雨,燕子在忙著銜泥壘築新巢,不停地飛來飛去。
呼盧院落嘩新歲,賣困兒童起五更出自宋代陸遊詩《歲首書事》。呼盧:古時壹種博戲,人們歲首聚博,叫做試年庚。賣困:宋代時江浙的壹種習俗,兒童們都在立春這壹天相呼“賣春困”,以取立春後農事將興,喻人振奮之意。意思是:元旦,人們在院落裏聚博,傳出陣陣喧嘩,兒童們在五更時就起床相互呼喊著“賣春困”。兩句詩表現了元旦時的熱鬧氣憤。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出自唐代崔夜詩《上元夜》。意思是:有誰家能見到元宵的月亮而能夠無動於衷不去觀賞呢?有哪裏看到處處都在鬧花燈而忍得住不去看呢?詩句寫出了元宵夜景之誘人,以及人們按捺不住的喜悅心情。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出自宋代王安石詩《元日》。屠蘇:壹種酒名,在古代,農歷正月初壹人們都要飲屠蘇酒,以避瘟疫。意思是:舊的壹年在劈啪作響的爆竹聲中又過去了,春風又吹,吹暖了大地,也吹暖了屠蘇酒。詩句描寫了新年時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