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探索月的詩句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關於探索月的詩句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1.形容“探索”的詩句有哪些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屈原《離騷》

譯文: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譯文: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文: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三國-曹操《觀滄海》

譯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宋-朱熹《觀書有感》

譯文:為什麽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2.形容探索的詩句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釋義: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三》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釋義:

汴水往東流去,河水泛著很細的水波紋,清清的淮河早晨顯出鴨頭綠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過了人世間多少人。

3、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釋義:

蘇州司業的詩歌久負盛名,人人稱贊他的樂府高妙入神。看似尋常實際最奇崛,寫成好像容易卻飽含艱辛。

4、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壹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壹作:自緣)

釋義: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節選)先秦:屈原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鹹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釋義:

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昆侖山上。我本想在靈瑣稍事逗留,夕陽西下已經暮色蒼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陽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讓我的馬在鹹池裏飲水,把馬韁繩拴在扶桑樹上。折下若木枝來擋住太陽,我可以暫且從容地徜徉。

3.有關月亮詩句意思

1.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壹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

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妳,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妳在夢裏相見。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濕。

還寢:回臥室再睡。 詩文賞析 這是壹首望月懷人的詩。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壹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2.李白《靜夜思》賞析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

(《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

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

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

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

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

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3. 在詩人眼裏,壹輪明月,詩意盎然。妳就看古人賦予月亮的美稱吧——玉免、夜光、素娥、嫦娥、冰輪、冰鏡、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菟、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廣寒宮、玉羊。

真是不勝枚舉。

古時候沒有現在的光汙染,在晴朗的夜晚,皓月當空,夜色溶溶,人們舉目仰望,天上最明亮、最皎潔、最美麗的,就是那輪明月。面對清澄、柔美的銀色月光,天性浪漫的騷人墨客自然會詩興大發,操觚賦詩,摛藻詠月。

;o: 明月最令古人傾心的,自然是她的美麗明亮。漢代無名氏之《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這樣感嘆:“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我們似乎看到,皎潔的清輝灑入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古人。三國時的曹丕想必非常喜歡這種意境,索性在《燕歌行》裏化用前人詩句為“明月皎皎照我床”。

到了唐代,詩人們對明月更是情有獨鐘,而且意象更豐富,辭藻更華麗。王維在《山居秋暝》裏描摹:“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是壹幅多麽幽美的圖畫啊!李白在《上樂雲》裏形容:“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半藏身”三個字道盡了壹彎新月的羞澀。

李賀在《夢天》裏吟詠:“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玉輪竟軋碎露珠、弄濕團光!多麽奇妙、多麽綺麗的想象啊。)

R 古人眼裏的明月,又不僅僅美麗明亮,她還是壹懷愁緒,壹派蒼茫,壹片相思,壹縷惆悵。比起今人來,古人是多愁善感的。

月亮的陰晴圓缺更引發了古人的傷感、增添了古人的愁緒。三國時,曹操的壹首《短歌行》已經開了明月與惆悵相聯屬的先河,他沈郁地吟哦:“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那種。

4.求10句關於月的詩句+句中月代表的含義

1.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相思) 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思鄉) 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歲月)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 6.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時光) 7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相思) 8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寄托詩人高潔的情懷) 9青山壹道同風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故鄉) 10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相思)。

5.和探索有關的詩句

1、教師的天職在勇於探索教育。

2、生命的全部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左拉

3、研究真理可以有三個目的:當我們探索時,就要發現到真理;當我們找到時,就要證明真理;當我們審查時,就要把它同謬誤區別開來。

4、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壹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牛頓

5、要意誌堅強,要勤奮,要探索,要發現,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們前進道路上降臨的善,忍受我們之中和周圍的惡,並下決心去消除它。赫胥黎

6、真正有學問的人就妳麥穗壹樣:只要它們是空的,它們就茁壯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它們便謙遜地低垂著頭,不露鋒芒。同樣,人類經過了壹切的嘗試和探索,在這紛紜復雜的知識和各種各類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虛之外,找不到任何堅實可靠的東西,因此就拋棄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認了自己本來的地位。蒙田

7、滿天美麗閃耀的小星星,雖然不如太陽那樣輝煌,也不如月亮那樣清澈,但它們把夢幻般的光灑到人間,把大地變成了壹個奇異的世界,誘發著人們探索星空的期望。

8、人的天職在於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

9、或許妳是新長征突擊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十大傑出青年。不管妳是企業巨子,白衣天使,還是人民衛士,體育健將。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在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命運的奮鬥中,妳銳意進取,勇於探索,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生動的實踐在愛國主義這面大旗上寫下美麗的赤子情懷。

10、開拓者獨辟蹊徑,保守者因循守舊,探索者勇攀高峰,執著者勇往直前。

6.關於月的詩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裏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