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韓愈雜說文言文

韓愈雜說文言文

1. 韓愈的[雜說](四)全文及註釋 急

雜說(四)

〔唐〕韓愈

題解本文原題四則,這是第四則。所謂雜說,是壹種文藝性較強的議論文,近似於現代的雜感、隨筆。它不拘壹格,形式靈活,偶感於心,發而為文,發抒壹點不必是系統的看法,因此稱為“雜說”。“雜說”雖以“雜”名,卻又要求“雜”而“不雜”,“雜”中見“清”,取材盡可即興,筆致不妨跳脫;但立意要高,開掘要深,脈理要清,筆墨要潔,這樣才能寓深意於形象,藏鋒穎於曲屈。韓愈的雜說篇幅雖短小,卻“遒古而波折自曲,簡峻而規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轉換變化處更多”(清張裕釗語),其墨氣精光,溢射於尺幅之外,仍有他氣盛言順、力大思雄的壹貫特點,所以歷來被奉為典範。本文由伯樂相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順接逆轉之中,對舉而下,層層深入,說明了識才、用才的重大意義。篇末壹問壹嘆,曲折中含無窮不平之意。有人據文意認為作於貞元十壹年(795)三上宰相書求仕不遂之後,可備壹說。

世有伯樂〔1〕,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2〕,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3〕。食馬者〔4〕,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7〕!

——選自東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被發現。可是千裏馬雖然世代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因此雖然有不少好馬,卻只能在馬夫手中受糟塌,最後接連不斷地死在馬廄之中,而不能以千裏馬著名。

那些千裏馬,壹頓往往要吃盡壹石小米。可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只是象對凡馬壹般地飼養它。於是,那些好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本領,可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們的骨力特長因此不能表現出來,這樣,即使想與凡馬壹般也不可能,哪裏還能叫它日行千裏呢?

(現在那些養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裏馬),因此駕馭時不能順其本性;餵養時又不能給料充足,使它充分發揮才能;馬雖然哀鳴,人卻壹點不懂得它的意思。還拿著馬鞭,煞有介事地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這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呢,還是確實不識千裏馬呢!

註釋

〔1〕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字伯樂。以善於相馬著稱(事見《戰國策·楚策》、《莊子·馬蹄篇》等),因此歷來又作為善於識拔人才的代表。〔2〕駢死:相比連而死。糟櫪:盛馬飼料的器具叫槽,馬廄叫櫪,槽櫪為並列復詞,即指馬廄。〔3〕壹食:數量詞,猶言壹頓。〔4〕食(sì肆):用作動詞,即飼,餵養。下同。〔5〕見(xiàn現):通“現”,表現出來。〔6〕策:鞭馬用器,這裏作動詞用,鞭策、駕禦之意。〔7〕也:通“耶”,疑問語氣詞,這裏是用反問加強語氣。

2. 求韓愈《雜說二》準確原文

雜說》

作者:唐·韓愈

雜說壹《龍說》

韓愈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雜說二《醫說》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雜說三《崔山君傳》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 韓愈的文言文有哪些

很多。

例如: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指為死者歌功頌德,在墓誌銘中不論其功績如何,壹概誇大其詞予以贊頌的行為)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壹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壹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壹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壹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壹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壹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壹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嶽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壹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壹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韓集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註本。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註本。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註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譜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其詩文的代表著作。

4. 韓愈的“雜說”有哪些

雜說》作者:唐·韓愈 雜說壹《龍說》韓愈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

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雜說二《醫說》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雜說三《崔山君傳》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 韓愈雜說中醫說譯文

《雜說》nbsp;作者:唐·韓愈nbsp;雜說壹《龍說》nbsp;韓愈nbsp;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nbsp;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

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nbsp;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nbsp;翻譯nbsp;龍吐出的氣形成雲,雲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沈淪。

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nbsp;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但是龍沒有雲,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麽奇怪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周易》說:“雲跟隨著龍。”

那麽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雲跟隨著它啊!nbsp;雜說二《醫說》nbsp;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nbsp;雜說三《崔山君傳》nbsp;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nbsp;雜說四《馬說》nbsp;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nbsp;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nbsp;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nbsp;註釋nbsp;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nbsp;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沒。

nbsp;駢:成雙成對。槽櫪:原指養獸的食器,這裏指養馬的處所。

nbsp;不以千裏稱也:不以千裏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

稱,稱頌,稱道。nbsp;馬之千裏者:馬(當中)能行千裏的。

之,助詞。此句“馬”和“千裏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nbsp;壹食:吃壹次。或:有時。

盡粟壹石:吃盡壹石粟。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石,十鬥為石。nbsp;食:同“飼”,餵養。

nbsp;其:指千裏馬,代詞。能千裏:能走千裏。

nbsp;是:這,指示代詞。nbsp;能:才能。

nbsp;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nbsp;且:將。欲:想要,要。

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nbsp;安:怎麽,哪裏,疑問代詞。

nbsp;策:駕馭。之,指千裏馬,代詞。

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nbsp;盡其材:全發揮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裏的才能。nbsp;鳴之:吆喝它。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nbsp;執策:拿著馬鞭。

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

臨,從高處往下看。nbsp;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nbsp;其: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nbsp;譯文nbsp;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

千裏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裏馬的稱號。

nbsp;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或許能吃下壹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裏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裏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nbsp;鞭策它,。

6. 雜說四 韓愈原文註釋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

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

[譯文] 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如酥,近看沒有綠色,遠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壹年春光的大好時節,大大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

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

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淩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

但若是下過壹番小雨後,第二天,妳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壹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

看著它,人們心裏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妳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麽顏色了。

詩人象壹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壹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

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壹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

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

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麽惹人喜愛了。

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壹般不同,這是壹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壹種心理狀態。

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壹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壹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壹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壹年春好處。”是呀,壹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壹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

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7. 韓愈雜說四則之《崔山君傳》的譯文

搜索不到就不要亂粘貼啊,還是來手工的吧:

作者談氏在他寫的《崔山君傳》裏說,那些聲稱自己如仙鶴般長壽能知往事的人,實在太荒謬了。但據我觀察,能夠盡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獸那樣的人太少了,而這些人又憤世嫉俗、隱居避世,這是為什麽呢?昔時的聖人們,有的頭象牛,有的身體象蛇,有的嘴巴象鳥,還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樣方而且醜陋,但是他們僅僅是與那些野獸外貌相似,而本性卻完全不同,我們能夠說他們不是人嗎?而有的人身材豐滿,皮膚細嫩滑澤,面色紅潤有如朱砂,美麗非凡,他們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卻象禽獸壹般。那麽是否還能夠把他們稱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觀其言察其行來的正確。鬼神之說,我們儒家弟子從不輕信,所以我就從這個故事中選擇了憤世嫉俗的壹面,來發表壹些感想而已。

8. 韓愈寫的文言文有哪些

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論說文,可分為兩類,壹是宣揚道統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壹類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明道傾向,但重在反映現實,作不平之鳴,而且不少文章有壹種反流俗、反傳統的力量,並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師說》、《馬說》。

②雜文,與論說文相比,雜文更為自由隨便,或長或短,或莊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通過設問設答的方式,反話正說,全文多用辭賦鋪陳的手法排比對偶,行文輕松活潑。雜文中最可矚目的是那些嘲諷現實、議論犀利的精悍短文,如《雜說》、《獲麟解》等,形式活潑,不拘壹格,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③序文(即贈序),大都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張中丞傳後敘》、《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碑誌中表現出狀物敘事的傑出才能,如《毛穎傳》、《柳子厚墓誌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