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朗誦可以有哪些形式?請幫忙建個議。怎樣整朗誦才不至太單調

詩歌朗誦可以有哪些形式?請幫忙建個議。怎樣整朗誦才不至太單調

壹、說明文

1、說明文的朗讀基調

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我們在朗讀時不象朗讀記敘文、寓言等文章而投入壹定的情感。說明文的朗讀基調應較平實;在語速、停頓等方面可以用敘述的語氣把文章讀的正確,強調說明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使受眾理解說明文的內容,在朗讀中發展思維。

例如《太陽》壹文,為了說明太陽離我們很遠時,開頭引用了壹個神話故事,這個神話故事的引用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說明事物的狀況,我們朗讀時,可以區別於壹般的神話故事的朗讀帶著神秘的感情色彩,而應用較平實的敘述的語氣來朗讀,為了強調太陽離我們遠,傳說中的“箭能射到太陽”和“箭射不到太陽”,中間用了連詞“其實”連接,為了讓受眾形象地感受太陽的遠,朗讀時可以將“其實”適當加強語氣,又讓人體會到“其實”這個連詞含有轉折的意思,引導受眾關註句與句之間的條理和順序。

文中介紹太陽的特點,那些枯燥的數據說明,我們也要通過朗讀,讀出那些特點來。文章第壹段3、4、5句寫的就是太陽離地球很遠的特點,“其實,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裏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麽遠,箭哪能射得到呢?”第3句和第4句用了列數字、舉例子、類比等說明方法,充分體現了太陽離地球很遠的特點。第5句是作者的疑問。把“其實”“1.5億”“太陽”“步行”“日夜不停”“3500年”“坐飛機”“二十幾年”等詞語都重讀,並且從“就是坐飛機”開始,語速稍微加快,這樣太陽遠的特點就很清晰地深刻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了。最後,第5句是疑問句,我們可以用若有所思的語氣來讀,效果很好。

2、邏輯感受

說明文對科學知識的說明,是按序列層層展開的,為了讓受眾把握好說明文內在的邏輯結構,在朗讀時主要靠正確的停頓,節奏的變化來感受文章的.

受眾有壹定的邏輯思維,我們可以通過朗讀進壹步培養邏輯思維。

例如《蛇與莊稼》中第壹段,敘述了廣東沿海地區發生的壹次大規模的海嘯後,莊稼得不到好收成,後來壹位老農說破了秘密,老農說破秘密時的壹段話是因果關系:原來洪水淹沒了田地的時候,藏在洞裏的蛇都給淹死了,田鼠卻竄出洞來,因為沒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繁殖的特別快,莊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別嚴重,所以莊稼就欠收了。在這壹段話中,老農為了說清蛇與莊稼的關系,從現象分析,看到問題的實質,層層遞進,我們朗讀時,通過語調的變化來表達課文的內在邏輯結構。“藏在洞裏的蛇都給淹死了,田鼠卻竄出洞來,因為沒有了吃田鼠的蛇,”讀得稍慢,而“田鼠繁殖得特別快,莊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別嚴重,”讀的時候應加快語速。“所以莊稼就欠收了。”可以用平常的語速讀。

(1)聲音明亮清晰。這是因為在文章中要明確地亮出作者的觀點,而且是毫不猶豫,為了表現堅決,亮的音色,在發音時,要使自己的發音器官肌肉緊繃,這樣聲音就不至於顯得拖泥帶水。

(2)語句重音作用明顯。因為在議論文中有大量的議論,為了論證,壹定會有所強調,所以語句重音就顯出特別重要的作用。

(3)層次分明。在議論文中的思考和議論必然有壹定的脈絡和思路,由此壹步步帶著聽眾走向結論,所以必須是層次分明的,朗讀時必須運用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逐步推進到結論的出現,這也就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麽要把重音放在草和葉上,朋友、父母就不重要嗎?當然重要!父母、朋友,怎麽說也比草、葉重要。惟其重要才不能作為這兒的重音。請註意。這兒特別說的是"壹點壹滴"。是指要從身邊最不容易註意的地方做起。因此後邊壹連串的人和事物是由大到小來排列的,不信,我們來看看:和塵土相比,小草和樹葉是不是還算大的?但是眼風和光相比,塵土是不是還算"有形"的?所以,這兒是由大到小排列的。作者的意思是:要是妳連小到這樣微不足道的東西都能理解,那妳就能達到這個寶貴的境界了。由此可見作者要強調的正是那最最小的東西。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麽要把樹葉塵土處理為重音的緣故。

的確,承擔責任是需要付出艱苦勞動的。有的責任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而不是可以逃避的。但是,承擔責任也要有壹定的原則,有的責任是不可以盲目地承擔的,要量力而行。當我們在做事之前,要對整件事有個大概的了解,正確地估計壹下自己的能力。否則,妳將會迎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有時候,也會常常發生不負責任的事情,它們往往會釀成悲劇。

1982年5月28日,壹列火車向關內行駛,壹位鐵路工人把起道機放在路線上,沒拿下來,便去買冰棍。結果造成了震驚中外的火車翻車事故。造成10節車廂報廢。三名旅客喪生。這次事故,原因無疑是這位工人沒有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時,高呼壹聲:“扛起來吧,做壹個堅強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