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表現手法是詩歌藝術手法的壹種如果考試問是個采用了什麽表現手法,妳就只能答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先說壹下詩歌的藝術手法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壹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誌,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誌、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所以考試若問詩歌的藝術手法,答案的範圍就廣了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
我國古代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綜合運用了文章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國畫的傳統技法。因此,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就應該考慮到上述三種情況。下面分別闡述。
壹、文章的表達方式被應用到詩歌的表現中
文章的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其中“說明”這種表達方式在詩歌中不使用,試論其它四種。
1.記敘
記敘筆法中的“抑揚”“卒章顯誌”等手法常被應用到詩歌中。試舉例言之。
遊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這首詩就是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方式先敘被拒的掃興,後寫意外的驚喜,遊園看似不值,實際很值。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的前四句描寫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兩句高度概括了諸葛亮壹生的功績,最後兩句寫出了此次尋找的目的,是對諸葛亮功業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卒章顯誌。
2.描寫
描寫運用到詩歌中,主要有環境描寫、外貌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但這些描寫有時是互相交叉的。試舉幾例。
點絳唇(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整首詞對蕩秋千的少女進行了外貌描寫、行動描寫。但最後三句尤其精妙,再寫少女外貌、行動的同時,也寫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見來人的復雜心理,同時“嗅青梅”這個動作又是壹個細節描寫。細微的情節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詩歌中尤其不能忽視。
少年行(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壹個儀表瀟灑的貴公子遊春歸來,豪飲買醉的場面躍然紙上如在目前。這裏純粹是用了正面描寫。
社日(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前兩句正面描寫了社日的舉辦環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寫點出了社日結束的時間,最後壹句尤其寫得好,表面寫很多人喝醉的場面,實際是在側面描寫社日的熱鬧景象,這句既填補了沒有正面描寫社日場景的空白,有照應了開頭寫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這裏用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謁金門(南唐)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壹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王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這首詞綜合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詞的壹開頭作了環境描寫:春風攪動了池水,更攪動了思婦的心。接著兩句是行動描寫,寫思婦在開滿花的小徑上無精打采地逗著鴛鴦玩,漫不經心的把杏花放在手上揉搓的無聊,“手挼紅杏蕊”又是細節描寫,壹個“挼”字,把此事的無聊展現無遺。下闋開頭兩句運用行動、外貌描寫壹個獨倚闌幹,無心梳頭的少婦,這裏寫少婦無心梳頭實際是寫無人欣賞的苦悶心理,又是心理描寫。最後兩句既是神態外貌描寫又是心理描寫,猜想丈夫快要還家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3.抒情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可分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和托物言誌(托物喻理)三種。舉例說明。
南園(唐)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詩裏,李賀把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情感毫不矯飾地直接抒發出來,這就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三閭廟(唐)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詩的前兩句寫屈原的怨恨像沅湘之水壹樣無窮無盡。後兩句以景結情,讓人去深刻體味,作者以秋風蕭瑟之景寫出了深摯的悲涼,是同情屈原還是感傷自己?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夜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的最後壹句就屬於用典抒情(“後庭花”用南朝陳後主寵愛張麗華唱《後庭花》亡國故事),諷刺那些達官貴人不關心國家命運的墮落生活。王安石《桂枝香》詞,“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與杜牧同出壹轍。宋人辛棄疾詞最喜用典,高中學過他的《永遇樂》《水龍吟》都是用典抒情的典範。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插秧歌(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蔔算子(宋)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以上三首詩,就是運用托物言誌(托物喻理)的手法。
4.議論
議論運用到詩歌中,說白了就是抒情,所以詩歌鑒賞中,不必談議論。宋代詩人好以議論入詩。例如高中課本中陸遊的《書憤》的最後兩句“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就是議論抒情。上面提到李賀的《南園》,“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也是這種用法。
二、壹些常用的修辭手法成為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對偶、對比、設問、反問、借代、誇張、雙關、襯托。
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中,碧玉、絲絳、剪刀都是比喻,同時春風被擬人化。
閨意獻張水部(唐)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應試舉子朱慶餘此詩本意在問水部郎中張籍自己文章寫得好壞,卻把二人關系直接比擬成夫妻關系,又把主考官直接比擬成公婆,把詩歌寫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被認為是對偶的典範。律詩本來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對偶)就可以了,此時不但四聯每聯都對仗,第壹聯中還構成當句對,即“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其中“渚清”的“清”字被借用作“青”和“沙白”的“白”相對,這叫做“借對”。李商隱的詩《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被借用作“蒼”和“藍”相對,也是“借對“。對偶是詩歌最常見的手法。
越中覽古(唐)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而今唯有鷓鴣飛。
此詩中,古今對比明顯。
(雙調)蟾宮曲(元)阿魯威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江東,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壹分西蜀,壹分江東。
這首詩開頭便提出問題,誰是英雄?後面回答:曹操、孫權、諸葛亮。有問有答,屬於設問。
日日(唐)李商隱
日日春光鬥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遊絲百尺長?
此詩的後兩句用反問(只問不答,答在問中)的手法,把詩人那種“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日日忙碌不得空閑的生活含蓄的揭示出來。上面提到的李賀《南園》詩,最後壹句“若個書生萬戶侯?”也屬於這種反問。
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裏用了四處借代:幹戈代戰爭,山河代國家,丹心代愛國情懷,汗青代史冊。
誇張的修辭手法,在李白的《蜀道難》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對蜀道的描寫就是。誇張都是為了渲染。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裏最後壹句的“晴”字就是用雙關筆法。“晴”諧音“情”。上面提到的《插秧歌》中,“六根清凈方為稻”中的“稻”諧音“道”也是雙關。
鳥鳴澗(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使用的就是襯托中的反襯,以動襯靜。另外像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杜甫《旅夜書懷》中“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都是這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