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_奧賽羅_李爾王_麥克白莎士比亞不僅在英國文學史上很有名,在世界上,在中國都是十分有名的,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壹,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壹。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反應壹個時代的靈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世人皆知,更是中小學時就要求去看的名著。但是其中晦澀難懂的政治主題卻不壹定是小孩子能懂的,下面就和我壹起來看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都有哪些吧。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英語: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壹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麥克白》[1]、《李爾王》和《奧賽羅》壹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戲劇中叔叔克勞地謀害了哈姆雷特國王,竄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報復。劇本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偽裝的、真實的瘋癲 —— 從悲痛欲絕到假裝憤怒 —— 探索了背叛、復仇、亂倫、墮落等主題。《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是最長的壹出,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影響力的戲劇之壹,並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講述、改編著。”[2]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有生之年最受歡迎的戲劇之壹,並自1879年以來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3]戲劇影響了眾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喬伊斯、艾瑞斯·梅鐸等人,並被稱為“在《灰姑娘》之後最常被搬上熒幕的戲劇。”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來自於阿姆雷特傳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紀的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達諾拉姆》[6],並在十六世紀由學者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重新講述。他也可能參考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烏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亞也讓演員理查德·伯比奇[8]出了名。[9]在之後的400多年中,劇中角色都有頗負盛名的演員們來擔任。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壹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壹對開本》當中。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壹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註意。其中的壹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壹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復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欲望受挫的矛盾。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英語:Ophelia)和葛簇特(英語:Gertrude_(Hamlet))。 哈姆雷特歷史 該劇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麗莎白壹世時代戲劇傑作的第壹個印刷本是所謂“壞四開本”,是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劇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麥王子。他在劇中第三幕第壹場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英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臺詞之壹,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在劇場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國扮演最多的角色之壹,也對成熟的男演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哈姆雷特在劇中是壹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哈姆雷特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地毒害,經過壹次舞臺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地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紮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克勞地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葛簇特 (Gertrude)——丹麥王後,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地,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系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地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波隆尼爾 (Polonius)——克勞地的禦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壹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後的談話時,被王子壹劍刺死。雷爾提 (Laertes)——波隆尼爾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盡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歐菲莉亞 (Ophelia)——波隆尼爾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壹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壹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的大學同學。他們受克勞地之請前來照顧哈姆雷特。雖然兩人在劇中無太大用處,王子很快就懷疑兩人是間諜。當國王下密令要處死遠在英國的哈姆雷特時,他把名字偷換了。於是兩人在幕後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說出全劇的最後臺詞,似乎象征壹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劇情概要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壹個月匆忙結婚的壹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哈姆雷特起源 哈姆雷特式的傳奇廣泛存在(如在意大利、西班牙、拜占庭、阿拉伯等地),其核心主題“英雄是傻瓜”可能發源於印歐地區。壹些前哈姆雷特的古代作品可以找到。第壹個是匿名人所著的斯堪的納維亞《赫羅爾夫與卡其色傳奇》。其中,被謀殺的國王有兩個兒子——赫羅爾夫與卡其色——他倆在故事中隱姓埋名,而不是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那樣假裝癲瘋。第二個是羅馬布魯圖斯傳奇(legend of Brutus),出現於兩個獨立的拉丁作品當中。故事的主角盧修斯,改名為布魯圖斯(愚鈍的),來躲避父兄們所遭遇的不幸,並最終殺死家族的兇手國王塔克文。十七世紀北歐學者托夫斯(Torfaeus)將冰島英雄阿姆羅德(Amlodi)、西班牙王子阿姆巴勒斯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了對比。類似的地方包括王子裝瘋,意外地在母親臥室裏誤殺國王的大臣,最終殺死自己的叔叔。 許多更早的傳奇元素包括十三世紀的《阿姆雷特的壹生》(Vita Amlethi),它是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所著的《格斯塔·達諾拉姆》中的壹部分。故事的文字是拉丁文,反映了經典羅馬觀點中的道德與英雄主義,並在莎士比亞時代廣為流傳。重要的相似處包括王子裝瘋、他的母親與篡位者通奸、王子殺死背後的奸細等。薩克斯的故事在1570年被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翻譯到法國,出現在他的《歷史悲劇》壹書當中.貝勒弗萊斯特美化了薩克斯的文字,基本上將篇幅長度翻倍,並敘說了英雄的憂慮。 哈姆雷特評論史 十七世紀早期,戲劇就因其中的鬼魂和對憂郁、瘋癲的生動描繪而著名,並導致詹姆士壹世和卡洛琳時期的戲劇中出現了壹連串瘋癲事件。雖然戲劇深受人們喜愛,觀眾眾多,但十七世紀復辟時期的評論家認為《哈姆雷特》太原始了,認為其整合程度、禮儀態度上都不合規範。這種觀點在十八世紀被反轉,評論家們認同哈姆雷特是英雄——壹個優秀的青年,但生不逢時 。十八世紀中葉,哥特文學影響了心理分析和神秘主義分析,將瘋癲和鬼魂重新推到了前臺。直到十八世紀末期,評論家和演員們才開始將哈姆雷特視為壹個思維混淆、內心矛盾的人。在此之前,他要麽是瘋了,要麽不是;要麽是英雄,要麽不是;沒有什麽中間回旋的余地可言。這些發展反映出文學評論的根本改變,即更多地註重人物而非劇情。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批評家認為《哈姆雷特》中內部的、個人的矛盾反映出在那個年代裏對內心掙紮和內部特點的註重 。同樣,批評家們開始註意到哈姆雷特拖拖拉拉的特點,並認為這不單單是個寫作手法。這種對角色特征和內心鬥爭的分析持續到了二十世紀,之後評論向多方面發展。 結構 《哈姆雷特》與同時代的戲劇有所不同。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年代,戲劇通常遵循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即戲劇應該註重劇情,而不是人物。在《哈姆雷特》當中,莎士比亞翻轉了這壹規則,將重點放在了獨白,而不是劇情上,這樣觀眾就可以獲悉哈姆雷特的動機和思想。除了“壞”四開本以外,戲劇看似斷斷續續、情節不規則。例如,在掘墓戲時 ,哈姆雷特似乎決誌行刺克勞地:但在下壹幕時,當克勞地再次出現,王子卻突然軟了下來。學者們依然就此爭辯不休,不知這是否是創作中的瑕疵,還是故意增添主題中思想混淆與二重性的手法[89]。最後,其它戲劇壹般時長兩個小時,而作為莎士比亞篇幅最長的作品,《哈姆雷特》,這個總計4042行,29551字的作品,需要超過4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演出。甚至在今天,戲劇也通常只演其中的壹部分,也只有在影視版中才進行全部的演出。《哈姆雷特》也使用了莎士比亞擅長的手法——戲中戲,即使用故事中講述的另壹個故事來進行敘述。 哈姆雷特有關的電影 《哈姆雷特》曾多次被搬上銀幕,比較廣為人知的版本(其他詳見“哈姆雷特”消歧義(英語:Hamlet (disambiguation)))有: 1948年,《皇子復仇記》,黑白電影,勞倫斯·奧利維爾自導自演,更憑此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哈姆雷特》,俄羅斯俄語版,科津采夫執導,斯莫克圖諾夫斯基主演。1969年,《哈姆雷特》,首部彩色版,Tony Richardson執導,Nicol Williamson主演。1990年,《王子復仇記》,霍高·薛科維尼執導,米路·吉遜主演。1996年,《哈姆雷特》,首部足本電影版,簡尼夫·班納自導自演。2000年,《哈姆雷特之後現代叛逆篇》,現代曼克頓版,Michael Almereyda執導,伊森·霍克主演。 奧賽羅 《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莎士比亞大約於1603年所寫作的壹出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意大利短篇小說《壹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奧寫成,並於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軍奧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於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奧賽羅》依然常在今天上演,並為眾多作品提供了創意基礎。 奧賽羅人物 奧賽羅 (Othello),摩爾人(黑人)、威尼斯將軍。苔絲狄蒙娜 (Desdemona),奧賽羅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兒。伊阿古 (Iago),奧賽羅的旗官、愛米利婭的丈夫、反派角色。凱西奧 (Cassio),奧賽羅的副將。愛米利婭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的女仆。比恩卡 (Bianca),凱西奧的愛人。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萊西安諾的長兄、苔絲狄蒙娜的父親。洛特利哥 (Roderigo),風流和有錢的威尼斯人、暗戀苔絲狄蒙娜。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葛萊西安諾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羅多維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親戚、苔絲狄蒙娜的表親。蒙泰諾 (Montano),塞浦路斯總督、奧賽羅的前任。小醜,奧賽羅的仆人。官長、紳士、信使、傳令官、水手、侍從、樂工等。 上壹頁 0 /5 下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