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李
3. 關於李坤浪費糧食的詩句
關於浪費糧食詩句李坤 1.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坤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李紳《憫農》壹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壹 粒 粟 ,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谷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李 1.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
1.《憫農其壹》 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憫農其二》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憫農》南宋·楊萬裏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4.《憫農》宋· 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壹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
5.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2.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壹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憫農二首》,題壹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采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3.不要浪費糧食的名人名言,警句
1、民以食為天。——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為天”(見班固《漢書·酈食其傳》),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飯作為最要緊的事。活著就得吃飯,食物是維持人們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資料,須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為天。
2、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古風二首其二》
兩句大意是:誰知道盤子裏的飯食,粒粒都是辛苦勞動得來的。詩***四句,前兩句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寫農夫耕種的艱難。
3、高築墻,廣積糧。——清代大臣張廷玉《明史·朱升傳》
這兩句大意是:把城墻築得高高的,廣為儲備糧食,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攻下了徽州,有人把朱升推薦給朱元璋。
4、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
大意是:糧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國家之至寶。“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國自古就有珍重糧食的優良傳統,這兩句至今仍不失為警世箴言。
5、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漢書·食貨誌》
這幾句大意是: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很多而且財物有剩雜,還有什麽事做不成呢?
6、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西漢政論家晁錯《論貴粟疏》
這幾句大意是:堯禹時代遇到九年水災,商湯時遇到七年大旱,而他們的國家卻未因水旱災害而鬧饑荒遭毀滅,這是因為他所儲藏的糧食多而預先已作了充分準備的緣故。
4.關於節約糧食的古詩有哪些
1、《農父》
唐代:張碧
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
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
釋義:
每天星星還沒有墜落(披星戴月去勞動),就去田間勞動,辛辛苦苦,待到莊稼豐收在望的時候,全家是多麽高興呀!
到頭來,豐收所得將會全被官家剝削去了。家中無法生活,不知哪壹天就會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賣掉呢!
2、《詠田家 / 傷田家》
唐代: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釋義:
二月蠶未結繭,早成抵債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賣出。
這是挖掉心頭好肉,來補眼前爛瘡。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燭。
不照豪華筵席,只照災民空屋。
3、《別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壹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壹湖水,與汝救兇年。
釋義:
杭州的父老準備水酒滿筵,攔路相送。
作為地方官吏為自己在任時壹無建樹而慚愧 ,不禁潸然淚下。
因為稅重,貧窮的農戶很多;又因為旱田多,農民也有饑荒。
我只能給父老們留下壹湖水(指在錢塘增築湖堤工程),救救幹旱的災荒。
4、《憫農·其二》
唐代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5、《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關於李坤浪費糧食的詩句 1.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坤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李紳《憫農》壹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壹 粒 粟 ,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憐憫。 2.粟:(sù)谷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