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關於“鳥盡弓藏”的壹段: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裏。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範蠡遂去,自齊遣大夫種書曰:“蜚蟲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患難,不可與***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元史·徹裏帖木耳傳》關於“過河拆橋”的壹段:
至元元年,拜中書平章政事。首議罷科舉,又欲損太廟四祭為壹祭。監察禦史呂思誠等列其罪狀劾之,帝不允,詔徹裏帖木兒仍出署事。時罷科舉詔已書而未用寶,參政許有壬入爭之。太師伯顏怒曰:“汝風臺臣言徹裏帖木兒邪?”有壬曰:“太師以徹裏帖木兒宣力之故,擢置中書。禦史三十人不畏太師而聽有壬,豈有壬權重於太師耶?”伯顏意解。有壬乃曰:“科舉若罷,天下人才觖望。”伯顏曰:“舉子多以贓敗,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舉未行之先,臺中贓罰無算,豈盡出於舉子?舉子不可謂無過,較之於彼則少矣。”伯顏因曰:“舉子中可任用者唯參政耳。”有壬曰:“若張夢臣、馬伯庸、丁文苑輩皆可任大事。又如歐陽元功之文章,豈易及邪?”伯顏曰:“科舉雖罷,士之欲求美衣美食者,皆能自向學,豈有不至大官者邪?”有壬曰:“所謂士者,初不以衣食為事,其事在治國平天下耳。”伯顏又曰:“今科舉取人,實妨選法。”有壬曰:“古人有言,立賢無方。科舉取士,豈不愈於通事、知印等出身者?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歲余四百五十六人。玉典赤、太醫、控鶴,皆入流品。又路吏及任子其途非壹。今歲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補官受宣者七十二人,而科舉壹歲僅三十余人。太師試思之,科舉於選法果相妨邪?”伯顏心然其言,然其議已定,不可中輟,乃為溫言慰解之,且謂有壬為能言。有壬聞之曰:“能言何益於事!”徹裏帖木兒時在座,曰:“參政坐,無多言也。”有壬曰:“太師謂我風人劾平章,可***坐邪?”徹裏帖木兒笑曰:“吾固未嘗信此語也。”有壬曰:“宜平章之不信也,設有壬果風人言平章,則言之必中矣,豈止如此而已。”眾皆笑而罷。翌日,崇天門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懼及禍,勉從之。治書侍禦史普化誚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有壬以為大恥,遂移疾不出。?
2. 形容過河拆橋的詩句有哪些
1.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出處:漢·司馬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獵狗就要烹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壹腳踢開。
2.“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
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壹腳踢開。
3.妳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三折
釋義:事情成功之後,把壹同前行的人壹腳踢開。
讀音:guò hé chāi qiáo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壹腳踢開。
近義詞: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知恩不報 見利忘義 忘恩負義
反義詞:飲水思源 結草銜環 感恩圖報 沒齒難忘 知恩圖報
用法:祥子受了那麽多的累,~,老頭子翻臉不認人,他們替祥子不平。 老舍《駱駝祥子》十四
造句:
1. 和他們保持聯系,不要過河拆橋,尤其是如果妳還在這壹行的話。
2. 篤信"人多好幹活,人少好吃饃",對創業的功臣,既怕其功高震主,更懼其伸手要財。企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日,就是上演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時。這種看似聰明的做法,往往只會帶來"財散人散"的結局。
3. 政治講現實,用不著妳的時候,當然過河拆橋。
4. "過河拆橋"實在是壹種卑劣的手段,我們不應當提倡。
5. 九個月前,中國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的評論員悲嘆說,力拓的"過河拆橋"行為是"背信棄義"。
3. 成語故事古文:過河拆橋(400字)第二天,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
之後他就借口有病。他對中書右丞相伯顏說,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地對他說,百官紛紛回府。
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身邊,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詔書,準備頒 發詔書廢除科舉制度,妳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聽讀完詔書後。”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妳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妳跪在最前面,再也不上朝了,許有王被通知在班首聽讀, 就像壹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壹樣,參政許有王出來反對,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顏,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元朝時期,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
詔書還未下達。”許有王不服氣:“參政。”
這話的意思是,但又懼怕得罪皇帝。他心裏非常不願意:“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元順帝聽從了中書平章正事帖木兒的奏章,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