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載,歷朝歷代都有獨特的光輝,而北宋可謂是風頭極盛的壹顆明珠,政治開明,變法不斷;經濟繁榮,市井昌盛;儒學復興,人才輩出;科技發達,突飛猛進!這些成就都離不開當時走在思想前沿的革新者,其中就以推出“熙寧變法”的王安石最為突出。
對於這位曾兩次罷相的三朝元老,後世的評價褒貶不壹,但對於他筆下無數出類拔萃的翻案詩作,後世文人卻是壹致肯定的。所謂“翻案”詩。
便是以詩歌形式推翻前代對某些歷史人物、事件的既定評價,由此形成的翻案文學,在唐宋時期更是鼎盛,著名詩人杜牧、蘇軾等人皆有不少翻案詩名作,但若論最驚世駭俗,最發人深省,便只有王安石壹人!
書明妃無怨,君恩情薄又何須留戀?要說王安石最出名的翻案詩,便是那兩則打破陳規的《明妃曲》。這兩首極盡翻案技巧,也充分展現了他超脫凡俗的性格。詩言“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死毛延壽。”
不同先人將漢帝明妃的悲劇怪罪於將昭君畫醜的毛延壽,而是認為美人的傾世情態本就是無法畫作的,君主在昭君出塞前明明見了昭君,雖萬般悔恨但還是舍了昭君,歸根究底,漢元帝不分良莠、被官宦蒙蔽視聽又剛愎自用,才是造成昭君悲劇的根本原因。
明明是帝王最無情,卻將自己的怒火撒在毛延壽身上,害他白白送命。詩言“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更是借漢武帝金屋藏嬌卻仍舍棄發妻的無情行徑,從另壹角度說明當時身為宮女的昭君本很難見到皇帝,還不如阿嬌與漢武帝的情意,又何必執意於皇帝呢?
得寵失寵無論在哪裏都是壹樣的,未必去匈奴就不是好出路
後面又說“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更是突出了漢恩涼薄,胡人亦熱情相待,在漢地不得君王賞識,不見得在別處也是!如此可見,昭君出塞在王安石眼中,倒是個自尋好前途、覓得有情郎的和樂歸宿了。翻案翻到如此地步,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此文壹出,當世儒家大成者紛紛斥他離經叛道,罔顧君主,但在後世眼光看來,王安石確實以人為本說了大實話,壹言道出本質,又站在昭君的角度來思考她的快樂、思愁、得失,而不站在中原為天、帝王為尊的傳統角度看問題,距今壹千年前就有人人平等的意識碎片,其思想先進性可見壹斑!
言西施無罪,可嘆禍國紅顏並非只怪“紅顏”王安石為官的北宋時期,正值遼國、西夏交相侵犯北宋國土,甚至壹年至少擄走百萬貨幣。景祐年間更是倭寇橫行,大肆侵占國土,導致生靈塗炭,西北邊境陷入了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更有施宜生等謀臣因對北宋軍事制度大失所望,轉而向他國出謀劃策。
正當此時,王安石有意發動熙寧變法改變戰事困境,可君王卻被朝廷守舊勢力縛手縛腳,瞻前顧後不願變法,朝堂局勢前景不容樂觀。
《西施》壹詩正是王安石在這種境況下寫下來的,西施是越國有名的美女,越被吳國滅後,謀臣文種就向君王獻出美人計,派西施做細作伴在夫差身邊,迷惑吳王無心處理政事,最終導致吳國被滅。以往詩詞中,大多都說西施是紅顏禍水,以此警惕君主不能耽於美色。
但王安石的詩卻不認為。詩言:“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胎?但願君王誅伯嚭,不愁宮裏有西施!”
吳國的興衰本事君主與謀臣做主,禍國殃民又豈能只怪壹個小小的西施呢?
若是當日夫差聽了伍子胥的建議殺了伯嚭,又哪有後來滅國的禍端呢?宮裏壹個西施美人,又能吹多少枕邊風呢?國家安危與女色的關系是小的,與明君忠臣的關系才是大的。王安石的翻案詩更突出了以士人對國家的重要性,由此更加發人深省。
王安石不愧當世奇才,將吳國被滅的原因直指不忠的謀臣和思慮不周的君王,再結合當時處境,點醒眾人可謂入木三分,壹針見血!
於是熙寧變法終於力排眾難開始實施了,在王安石的指揮下,熙寧六年更是有了壹次大捷,也是北宋唯壹壹次與邊疆民族戰鬥毫無懸念地大獲全勝!可見王安石不只是有政治才能,更是軍事大家!忠心謀臣!
贊商鞅至誠,焉知王安石並非“第二個商鞅”熙寧變法期間,神宗與王安石是變法的先鋒,有先進的思想和無畏的勇氣,但也怕變法不得效果,所以經常在討論政事中借古談今,或遵循先人的優秀經驗加以創新,或暗喻當時兩派的立場細細思慮。
這對君臣通過引述過去來交流溝通,讓彼此更加深刻的明白變法的益處和憂患,這也是王安石翻案詩的井噴時期,而其中最能表達他個人立場的,便是這壹時期創作的《商鞅》了。
在七國征戰的戰國時期,商鞅是著名的變法改革家,他被秦孝公重用後積極施行了變法,秦國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壹度量和建立縣制等壹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自此變得強大壹統七國,可最後卻沒有好下場。
王安石筆下的商鞅至誠至信
對於商鞅,歷朝歷代的儒學正統大家都十分鄙視、加以唾棄,比如王安石的“死對頭”蘇東坡就在《論商鞅》壹文中認為秦國的富強跟商鞅毫無關系,而必定敗亡的原因才是“鞅實使之”。王安石與他意見相左,詩中寫道“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不同於以往儒家學者對商鞅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徑,對商鞅以誠信為本、立木為信的誠實人格加以肯定,極言贊賞,認為若是今日商鞅在推行變法,必能成功實施政令、落到實處,大獲成功。
這樣的感嘆顯然是王安石感慨新法推行艱難、不得支持、不得君主信任的無奈,但其詩句中斬釘截鐵跟隨商鞅變法的語氣,也充分展示出王安石在政治上為家為國的決心、無畏功利名祿的廣闊心懷。
為何王安石的翻案詩如此出色?王安石本就是驚世奇才,王安石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熙寧變法更是凝聚了他的畢生心血,也達成了很大的成就。
熙寧變法壹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現象,“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政策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推進了農業的生產進步、經濟的迅速發展、真正減輕了國民負擔,造就了百年難得的繁榮昌盛。
王安石堅信“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終究敵不過優柔寡斷的君王,自私自利的親族,保守循舊的士大夫們,最終變法走向失敗,長期的黨爭更是加速了王朝的衰敗。但王安石其人,壹個思想走在封建王朝思想發展前沿的“拗老人”,不可否認是位驚世奇才!
王安石之所以能“把翻案精神推向了極端”壹方面固然跟他執拗偏僻的性格有關,另壹方面也離不開北宋士風活躍、善於探究的時代精神。
慶歷之後,經學研究中開始盛行不盲從、敢懷疑的批判精神,王安石樂於與人為異,善於觀察、並找尋新角度,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從而在他的詩作中顯現出來。除此之外,王安石對於歷史事件、人物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
王安石自小便隨父四處遊歷,了解民間疾苦,便理解了不同階層會為各自利益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事實,歷史也是壹樣,是“任由勝者塗抹臉蛋的小姑娘”。
他初步形成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看待事物兩面性的思想,對史書記載的真實性加以懷疑、批判,他賦予了翻案文學更深刻的政治內涵,使他與壹味奪人眼球的庸俗之作完全不同。
王安石通過為歷史人物寫翻案詩的方式,來喚醒世人的辨證觀思想,既申明了政治立場,又有理有據地反駁保守派的百般刁難。王安石的翻案文學看似離經叛道,實則卻貫徹落實了為官為士之道,他既想要糾正史實,又想要借古喻今,所以多給人振聾發聵之感。
王安石深知心中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不被朝代所容、在保守派和宮廷貴族的阻攔下甚至會好心辦壞事,但他還是壹心為國為民,為變法鞠躬盡瘁,哪怕最後變法以失敗告終,王安石也被罷黜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