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我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妳些許的溫暖麽?
有時詩人不免是悲愴的,他寫道“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艾青詩歌避免了抗戰救亡文學直白、簡單的毛病,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
艾青:以歌當哭
艾青(1910-1996),中國詩人,原名蔣海澄,生於浙江金華。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詩集。詩風沈雄,情調憂郁而感傷。到了延安以後逐漸轉向悲壯、高昂的詩風。是對中國新詩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被聶魯達譽為“中國詩壇泰鬥”。
唱出人民的苦難和願望
有人曾問我:在整個中國二十世紀詩歌史上,最感動妳的詩人是誰?我脫口而出:“艾青”。
艾青天生具有詩人氣質,他在巴黎留學時,本來學的是繪畫。他感受敏銳,感情深沈,文筆疏放而流暢。最重要的是,他的詩都來源於他對現實語境的直接經驗,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誠摯關心。他秉承浪漫主義的壹些主張,強調詩人自己先要有強烈的情感,而且要比較直接地把熱情呈現出來,要達到皮膚與皮膚接觸、呼吸與呼吸交融的效果。艾青本人在許多場合曾表達過這樣的詩學觀點:“要說由衷的話,就必須自己內心裏的確對自己所歌頌和贊美的東西發生了強烈的感情,不說出來就不舒服,這就決不是人雲亦雲,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艾青詩歌中的題材是日常的,語言也是口語,他寫出了千百萬人心中的感受,使千百萬人和著他詩歌的節奏歌與哭。
艾青的詩歌是為時代立言、為人民請命。從感人的廣度和***鳴的深度上,當時比較重要的詩人,如卞之琳、何其芳和戴望舒等人迅速被艾青超越。因為其他詩人的作品雖然也挺獨特、優美甚至深刻,但缺乏血和淚。早在1939年,就有人說:“……卞之琳先生他們的詩不壞,但是他們的詩不能使我血脈跳得更快,做我應做的工作。”他的意思是,艾青的詩不僅能令人愉悅,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讀者投入到火熱的哪怕是危險的鬥爭中去。詩人穆旦是卞之琳的學生,他在1940年的壹篇文章中說,艾青的詩“會搖起妳年輕的精力,鼓舞妳更歡快地朝著鬥爭,朝著光明。”
誠然,艾青不僅控訴罪惡、暴露黑暗,而且熱愛光明,向往幸福。他的詩讓讀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煩惱,但並不讓人消沈、絕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讀著他的詩,妳會流淚,但還沒讀完,妳就會抹去眼淚,以實際行動去爭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與解放。
艾青似乎更喜歡以北方的曠野作為他的詩歌的背景。他本生長於江南,也許是由於地域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反而使追求新異的詩人比壹般北方人對北方產生了更加敏銳的感受,也許是北方較之南方更為荒涼貧瘠的現實更激發了詩人的悲憫。在這些以北方為題材的詩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艾青以舒緩、憂郁而流暢的調子,宣泄了那彌漫在他心頭的濃得化不開的悲哀。“北方是悲哀的/而萬裏的黃河/洶湧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畫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牛漢先生說他在五十年前,壹讀此詩的開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並喚醒了我的全部沈睡的近於詩的情感。”艾青的“北方詩”使我這個江南人也追求起了雄邁、粗獷的詩風,還使我在北方學習、工作、生活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