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扁擔的古詩:扁擔吟。
——扁擔
扁擔是扁圓長條形挑、擡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擔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無論采自深山老林的雜木,還是取之峽谷山澗的毛竹,其外形壹般都是簡樸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壹個簡簡單單的“壹”字。
但也有兩頭上翹,形似“月牙”的翹扁擔。翹扁擔據說挑東西比較省力,但掌控須要壹定的技巧,否則在使用時就容易翻轉過來,為了防止翻轉,有的翹扁擔又在壹頭裝上壹塊短木板,叫做扁擔的“馬”。
扁擔在民間舞蹈扁擔舞中,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扁擔在書法中,可以用來形容橫寫的不好像扁擔。
詳細解釋
壹種扁而長的挑物工具。用竹或木制成。《古尊宿語錄·佛眼普說語錄》:“壹似村裏人把扁擔***上將軍鬭,我者裏七事隨身,手中是關羽八十斤刀,他便把扁擔劈頭打壹棒。”《水滸傳》第九七回:“忽見崖畔林中走出壹個樵者,腰插斧柯,將扁擔做個拐杖,壹步壹步捉腳兒走上崖來。”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壹本小書同時又讀壹本大書》:“至於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單刀扁擔在大街上決鬥本來不算回事。”
扁擔是放在肩上挑東西或擡東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頭制成,扁而長。也是生產生活中的用具之壹,尤其是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依舊是搬運貨物的便捷有效的工具!後來武漢,重慶等地對零散臨時搬運工的代稱。
古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根據詩句的字數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