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善人治理國家,連續壹百年的時間,也能夠達到這種效果:人與人之間有傷害彼此都能承受住,上升到殺戮的事情彼此都能轉身離去。這句話說的果真如此呀!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本章是孔子引用古人的話,其中“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這兩句話,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說的,只有下面壹句“誠哉是言也!”是孔子自己的話,也就是孔子對於古人那兩句話的感想、評語。
善人,沒有君子的德行好,要比有恒者強得多。為邦,治理國家。百年,壹百年的時間。這裏是假設善人治理國家,就是幾個善人連續治理壹百年,其結果是“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亦,副詞,也、也是。可以,能夠。也是能夠做到“勝殘去殺”。這句話古人之語所表達的語氣是“亦可以”,是揣測,這是對“善人為邦百年”的表態。
擴展資料
“善人”在《論語》中雖被提及的較少,但“善人”在儒家思想中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註釋:“善人者,誌於仁而無惡。”意思是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任何人都可以有“仁”的誌向,但是人總是有情欲惡念,在誌於仁的過程中壹些人沒有始終堅持仁即沒有做到有恒,從而變成了惡人或愚人。
真正的善人正是做到了無惡,即在誌於仁的過程中做到了有恒,最終達到了無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善人是具有“仁”的品質的體現。而對於“仁”的實現則孔子壹生所追求的目標,但終身卻沒有實行開來。依據孔子的觀點善人也許是“仁”最好的實施者了,只可惜善人在孔子那個時期已經沒有了。
春秋孔子《論語·子罕第九》“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是說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壹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顏回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最為好學,而在學習孔子的學問時,深知孔子道深之又深、無窮無盡,盡管自己非常努力的去學習,但是學到了壹定的程度卻很難有新的突破於是發出了“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的感慨。那麽,對於善人來說雖然有恒心,但是也很難入於室。
因此,有恒心是成為善人的必要條件,但卻並不是善人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並且善人之道在有恒的道路上也永遠悟不到聖人之道。
善人通過“學”也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之所以沒有達到是因為善人“仁”的特性限制了“學”的可能性。“善人”是才能與仁化身,因為有才能,所以能夠做到“不踐跡”就能“勝殘去殺”;因為仁,承天子之德並以其道事君,維護君主的權威和統治,故而“亦不入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