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之1924年生於山東嶧縣(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人)。
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 1939年到1940年 就讀於國立六中(現四川省羅江中學)。?
1940年 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並在40年代就出版了詩集。 抗戰勝利後 隨文藝工作團華北聯合大學文學院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 參加土改、支前等群眾工作。?
1949年 參加第壹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理事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理事,在中央戲劇學校創作室工作。後任《劇本》月刊、《詩刊》編委,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1977年 被選為中國***產黨第十壹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當選十二屆、十三屆中***中央委員。先後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
擴展資料賀敬之是個在藝術上進行著不倦探求的詩人。四十多年來,從他的第壹本詩集《並沒有冬天》,到《鄉村的夜》、《朝陽花開》、《放歌集》,到近作《中國的十月》、《“八壹”之歌》,其藝術逐步走向成熟,並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賀敬之的詩是時代的頌歌。他總是以敏銳的目光去抓取時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不去吟唱那些與人民無關的眼淚和悲傷。
《回延安》表現了延安的巨大變化,贊頌了延安的歷史功績,指明“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意義;《雷鋒之歌》挖掘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含;《十月頌歌》是新中國十周歲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