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幹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
3、聯想和想象
聯想:由壹事物聯想到與之有關的另壹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壹個典型。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壹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壹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全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多變,美麗流暢。通過夢境的描繪,刻畫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執著追求光明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格精神。詩人的想像有來源於民間傳說的,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於詩人個性和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壹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國繪畫的壹種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後者壹般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中的形象更鮮明突出。這是兩種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寫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來托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壹種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冬天惡劣環境的描寫——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烘托釣叟的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
渲染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是指通過對環境、場景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細節描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它主要是從正面來描寫對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壹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蕭殺氣氛。
5、襯托:指的是以乙襯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正襯就是利用同主體事物相類似的事物作陪襯。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寫周瑜壹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這是正襯。
反襯就是從反面襯托,利用同主體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以動襯靜,以聲襯寂,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等,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環境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這是以動襯靜,以聲襯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裏“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聲襯寂的典範。
6、對比(對照):就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壹起相互比較的壹種辭格。運用對比(對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醜者更醜。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壹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沈的歷史思考。
7、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壹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采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又如趙希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凈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中三四句忽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會沖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欲揚先抑,只有冰清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艷,受到人們的青睞。
8正側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對所描寫的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就是正面描寫;而對能使描寫對象更鮮明、更突出的周圍事物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如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壹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9動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壹動壹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襯托手法,如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壹句寫山上壹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的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後壹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寧靜。同樣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也如此,竹喧、蓮動,既反襯出山中環境的幽靜,又表現出山居生活的活潑與生機。
10虛實: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壹起,表達同壹樣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是虛幻之景。姜夔的《揚州慢》“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同樣是虛筆。
11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壹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壹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