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壹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壹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壹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註》)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壹為危殆,疑不能定。壹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註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壹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2.用什麽詩句諷刺搬弄是非的人1. 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2.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衫不認人。《針》
3. 古人結交而重義,今人結交而重利。——孟郊
4. 有財有勢即相識,無財無勢同路人。——孟郊
5.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謂
6.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以升沈中路分。——賀蘭進明
7. 倚得東風勢便狂。
8.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9. 陽進升君子,陰消退小人。
10. 小人計已私,頗復指他事。
11. 妳真是蚍蜉撼樹,談何易?
12.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1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急求關於明辨是非的名言警句和故事(中國的歷史中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裏。(《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壹塹,長壹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壹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劉勰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三國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張九齡)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 回答者:zhxr63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8-15 16:44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誌。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裏。(《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壹塹,長壹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壹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4.關於分清是非的名言1、是非明而後可以施賞罰。——王安石
2、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壹生。——黃宗羲
3、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顧憲成
4、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史典
5、眼前得失等雲煙,身後是非懸日月。——陳恭尹
6、這輩子我幹什麽都可以,就是不能做壹個壹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王小波
7、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王小波
8、智慧首先教人們辨別是非。——玉外納
9、事在是非,公無遠近。——張九齡
10、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馮夢龍
11、人之進學在於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朱熹
12、千古艱難小生死,萬代權衡大是非。——宋振庭
13、寧肯孑然而自豪地獨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隨波逐流。——查·丘吉爾
14、目前之耳且可塗,身後之是非難罔。——張廷玉
15、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麽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見識。——王小波
5.有關明辨是非的名人名言有什麽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壹種深厚的感情。
——列寧了明了,壹迷萬惑。——(宋)普濟 小道之妨大務,小察之傷大明。
——(北齊)劉晝 明鑒照形,美惡畢見。——《新唐書》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
——《老子》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明通鑒》 事傳三人,輒失其事。
——(清)林伯桐 求言非難,聽之難;聽之非難,察而用之難。——《宋史》 非親身實驗證明者,不可輕信。
——蔡元培 是非久自見,不可掩也。——〈晉書〉 是非未明,決不輕下判斷。
——陶行知 淺明不見深理,近才不睹遠體。——〈晉書〉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篇〉 膽子大和胡說亂罵,是相似而實非。——魯迅 不審不聰則繆,不察不明則過。
——〈管子·宙合〉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荀子·修身篇〉 勇於斷者,不隨其似;明於分者,不混其施。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不知味者,以芬香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為亂耳。——(漢)桓寬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
——(漢)劉安 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呂氏春秋》 能辨真假,是壹種大學問。
——(明)呂坤 惡似是而非之人,忌似是非顛倒。——(清)魏源 萬事差錯,只是是非顛倒。
——(明)薛瑄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呂氏春秋》 難莫大於辨邪正。
——《宋史》 無是非之,非人也。——《孟子》 水不明則腐,鏡不明則錮,人不明則墮於雲霧人。
——(明)馮夢龍 見日月不為明白,聞雷霆不為聰耳。——《孫子·形篇》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孫子·說符》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蔡鍔 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漢)劉安 以執兩為兼聽,而不以狐疑為兼聽。——(清)魏源 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
——(清)陳宏謀 目銳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梁)劉勰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古今。
——(宋)陸九淵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六韜·文韜·大禮》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宋)歐陽修 知莫難於知人。
——《孫子家語·弟子行》 處明然後能明人。——(宋)陸九淵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玩病。
——《漢書》 多見為常,少見為怪。——(清)徐增 聽言之道,徐審為先。
——(明)呂坤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東坡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顯;謀幾初者以理隱而難昭 。
——《後漢書》 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韓非子·六反》 聽誤多害,聽妄多敗。
——(唐)皮日體 庸人之目,見利而不見害,見得而不見失。——(清)張伯行 斷,失於太速;察,傷於太精。
——《新唐書》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漢書》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必有正論。
——郁達夫 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明)馮夢龍 我們要的是明察的鑒賞,不是盲目的崇拜。
——聞壹多 讒言謹莫聽,聽之禍殃結。——《全唐詩外編》 善觀人者,觀其所言而已矣。
——(清)章學誠 君子不以形跡疑人,亦不以言語信人。——(清)申居誠 善觀人者觀已,善觀已者觀心。
——(明)祝允明 伯樂不可欺以馬,君子不可欺以人。——《太平禦覽·獸部八·馬四》 謂我不信而庚我者,戲我也;謂我信而庚我者,愚我也。
——(明)徐禎稷 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明)吳承恩。
6.總在背後議論他人是非用什麽詩句來概括“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出自《格言聯璧·接物類》 ,作者:金纓,朝代:清朝。
意思為:沈靜下來要經常自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為善去惡。閑談的時候莫議論別人的是非得失,做事要留些余地,說話要留些口德。
擴展資料:
格言聯璧相關名句: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譯文]:喜歡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喜歡聽自己的過失。喜歡說自己的優點,不如說別人的善行。
事屬曖昧,要思回護他,著不得壹點攻訐的念頭。
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壹毫傲睨的氣象。
[譯文]:屬於人家的隱私,要想著維護,不能有壹點說壞話的念頭。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壹絲傲慢輕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