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關於頭發的詩句 1.古詩中有哪些詩句是描寫頭發的
男性頭發詩句:
《贈溪翁》唐·王建-應得丹砂力,春來黑發新。
《傷春》宋·陳與義-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女性頭發詩句:
《南歌子》唐·溫庭筠-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菩薩蠻》唐·馮延巳-玉箏彈未徹,鳳髻鸞釵脫。
《菩薩蠻》唐·馮延巳-欹鬟墮髻搖雙槳,采蓮晚出清江上。
《菩薩蠻》唐·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無題》唐·李商隱-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長恨歌》唐·白居易-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2.關於頭發的古詩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壹遲(古詩源)
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從古至今,無論線條粗細的女子,對於與“情思”諧音的滿頭青絲,總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牽掛吧。單是看看那些描寫梳頭的動詞:綰、結、挽,還有那些花樣繁多的發髻:盤螺髻,秋蟬髻,倭墮髻,拂雲髻,飛鳳髻……這麽多美麗的名字,記載了多少紛紛擾擾的心情。難怪古代文人會在“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的情調裏進退回環。即使英武如花木蘭,在代父從軍立下赫赫功勛的十二年之後,回到家的首要任務就是“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何況是那些溫婉可人的女子呢?她們在良人離別時,會小心地剪下壹綹頭發,珍重地請他帶在身邊。而且,自君別後,她們是那樣率性地放棄著自己:“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悅己的人不在身邊,連頭發都亂蓬蓬的懶於梳理了。
3.關於頭發的古詩句
李白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玉壺系青絲, 沽酒來何遲。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將進酒 》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李白《搗衣篇》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李白《秋浦歌》
當年意氣不肯平,白發如絲嘆何益。
---李白《前有壹尊酒行二首》
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白居易《長恨歌》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寶髻松松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姻翠霧罩輕盈 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不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微醒 深願月明人靜
---司馬光《西江月》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楊慎《臨江仙》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辭》
“釵欲溜,髻微偏,卻尋霜粉撲香綿”
裊裊雲梳曉髻堆,涓涓秋凈眼波回。”
學畫雙蛾苦未成,鬢雲新結翠鬟輕”
。。。。..以上選自《周紫芝詞集 》
美人浴,碧沼蓮開芬馥。
雙髻綰雲顏似玉,素娥輝淡綠。
雅態芳姿閑淑,雪映鈿裝金斛。
水濺青絲珠斷續,酥融香透肉。
。。。。。。。。.謁金門(閻選)
宿昔不梳頭,發絲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衛娘發薄不勝梳 。李賀《浩歌》
歐陽修的詞: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情落遊絲無定,有情還似無情……
搗練子
雲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幹?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鬒發如雲,不屑髢也。。“鬒”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壹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後人常以烏雲代指女人秀發,如“烏雲高綰”詞語。
古人在稱贊婦女的美麗秀發時常以“鬒發”名之。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太平禦覽》記載“上(漢武帝)觀其(衛子夫)發鬢,悅之”。衛子夫的壹頭秀發壹打開,就像黑色的瀑布壹樣,閃閃發光,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據說武帝那時候正為沒有後代而苦惱,所以比較註重道家的某些觀點,比如頭發烏黑濃密者氣血旺,氣血旺者高壽多子。)《陳書·後主沈皇後列傳》附《張貴妃傳》記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發如漆,其光可鑒。”又如《昭明文選·七辨》曰:“鬒發玄髻,光可以鑒。”“鬒”和“玄”都是稱贊發黑的詞語。而頭發亮麗到可以當銅鏡照人的地步,令人嘆為觀止。
4.描寫頭發的古詩詞
描寫頭發的詩句
1、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
2、頭發梳千下,休糧帶瘦容。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唐·賈島《山中道士》
3、玉箏彈未徹,鳳髻鸞釵脫。
4、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
5、鬢挽青雲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6、鬢挽烏雲,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
7、鬢似烏雲發委地,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發蕊。
8、眉掃初春嫩柳;香肌撲簌瑤臺月,翠鬢籠松楚岫雲。
9、翁嫗齊眉婦亦賢。小姑顏貌正笄年。頭發亂,髻鬟偏。愛把花枝立舵前。——宋·王諶《漁父詞/漁父》
10、眼波橫秀。乍睡起、茸窗倦繡。甚脈脈、闌幹憑曉,壹握亂絲如柳。
5.與頭發有關的詩句
1、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
2、頭發梳千下,休糧帶瘦容。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唐·賈島《山中道士》
3、玉箏彈未徹,鳳髻鸞釵脫。
4、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
5、鬢挽青雲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6、鬢挽烏雲,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
7、鬢似烏雲發委地,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發蕊。
8、眉掃初春嫩柳;香肌撲簌瑤臺月,翠鬢籠松楚岫雲。
9、翁嫗齊眉婦亦賢。小姑顏貌正笄年。頭發亂,髻鬟偏。愛把花枝立舵前。——宋·王諶《漁父詞/漁父》
6.描寫最長的頭發的古詩
詩歌名稱:《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翻譯:
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
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註釋:
緣:原因、因為。
個:如此,這般。
作者: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擴展資料
這十七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遊秋浦時期。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在這十年中,李白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把酒論詩,快意非常。北遊幽薊時,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癰已成。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遊江南的。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壹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誌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奮其誌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的理想,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誌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誌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
7.描寫“最長的頭發”的古詩
1.自詠
唐代:唐彥謙
白發三千丈,青春四十年。兩牙搖欲落,雙膝痹如攣。
強仕非時彥,無聞惜昔賢。自期終見惡,未忍舍遺編。
2.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4.鷓鴣天·紫禁煙花壹萬重
宋代:向子諲
有懷京師上元,與韓叔夏司諫、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賦。
紫禁煙花壹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
星轉鬥,駕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發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5.道中逢故人
唐代:唐彥謙
蘭陵市上忽相逢,敘別殷勤興倍濃。良會若同雞黍約,
暫時不放酒杯空。愁牽白發三千丈,路入青山幾萬重。
行色壹鞭催去馬,畫橋嘶斷落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