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狄的詩句 1.關於郭靖的詩句
片競欲書恨不遒,羨煞憨厚,慕絕嬌羞。
神飛悲喜終徒補,竊笑我癡,人間哪有? 此情難斷理還亂,愁怨偕忘,仙侶俠伴。我欲因之夢射雕,前世無緣,今生無厭。
(十四) 七律·郭靖 幼時竟可射雙雕,身世沈浮似草漂。 駙馬金刀教我蔑,黃蓉公主問誰嬌。
雖無巧撰定情曲,卻有機緣借短謠。 妙解英雄說太祖,難將成敗論壹朝。
(十五) 念奴嬌 重讀金鏞《射雕英雄傳》至郭靖在華山道中迷茫悲痛之情,有感而作。 年少東歸,江湖路,波瀾疊起雲寒。
春草名園,花飛盡,冷對故國嬋娟。平泉草木,絕壁青天,魚龍都呈現。
悲歌三嘆,西風落葉長安。 丹心系在龍泉,中州三百載,肯付飛煙。
江湖兒女英雄淚,回首北望天山。劍斷心殘,尤憶憑欄桿。
壯士未老,佳人先隕,今霄夢回中原。 (十六)調寄 江城子 生生死死幾輪回,古稀歲,已白眉。
綿亙江山,如今幾破碎 誓死抱守終不渝,生有威,死不悔,就此國土也難恢。 戍角吟,金鼓悲, 血濺荒丘,千裏連墳灰。
盼有國寧安泰日,安居樂, 百姓美。 (十七) 調寄 《山坡羊》 鴛鴦雙飛, 心意相對, 天長地久心兒醉。
闖千灘, 遊萬水, 白頭偕老誠可貴。 同生***死終不悔, 生,人相伴。
死,魂相隨。 (十八) 俠之大者 英雄做事不任命,為國舍去兒女情。
鏟奸除惡行天道,殺富濟貧仗義行。 獨闖千軍從唯恐,傷人無數不心驚。
推波助瀾風雲現,排山倒海浮俠影。 豪情能耀光萬重,國難家仇顯英雄。
俠之大者刻心中,為國為民憾蒼穹。 (十九) 江城子·郭靖 楊過 萬裏草原連蒼天, 彎長弓,射大雕。
俠之大者,為國永當先。 桃花扁舟飛襄陽, 敵不滅,未敢眠。
單劍不畏江湖險, 花雕謝,又壹年。 十六春秋,無處尋紅顏。
絕情谷中情未絕, 本無望,卻桃源。 (註:上闋寫郭靖,下闋寫楊過) (二十) 賀新郎 布衣領孤旅,望城北、卷地塵煙,馬蹄聲切。
襟上血痕猶未洗,腰間青鋒已缺。 殘照裏、金鼓聲絕,旌旗半卷西風寒,秋已深、古木驚殘葉。
壯士歌,挽天裂。 國脈如縷無宏略,攜佳人、桃花萬裏,此生長別。
故人欲敘金刀誼,難動俠心似鐵。 歸鴻去、誰語燕雀。
滿目創痍山河淚,念蒼生、精忠化碧血。憑肝膽,昭日 月。
(二十壹) 七絕·郭靖 引弓射雕英雄風 天下興亡為己任 北俠空有報國心 城破人亡忠之本 (二十二) 嘆郭靖 大漠雙雕破霜華 江南孤燕伴古箏 有幸襄陽擎蒼黃 無緣桃島賞芙蓉 (二十三) 神駒神鳥神射手 孤兒大漠得師友 只為胡漢不兩立 舍孝盡忠解國憂 (二十四) 為人但求對天地 何懼熱血染布衣 英雄百戰沙場處 萬軍肅穆孤城淒 (二十五) 本當守拙隱泉林 金甌殘破遂不行 襄陽難了天下事 千古華山有雕鳴 (二十六) 大漠不如江南好 只覺春眠不覺曉 春風不度襄陽關 惟有英雄護城堡 (二十七) 浩然正氣王者風 天地都在我心中 心存善念不畏險 佳人相伴情義濃 (二十八) 桃花影裏逐雙飛 碧海潮生蕭伴琴 胡笳聲聲斷鴛夢 拔劍而起守邊城 鞠躬盡瘁死後己 不為君王為蒼生 射雕英雄今安在 襄陽千古留俠名 (二十九) 大俠生漠北 英雄行江南 生當赴國難 人逝青史傳 (三十) 千金易得亦難得 英雄可求更難求 壹生只求為百姓 功名利祿拋腦後 (三十壹) 苯而不愚大英雄 本是漢人得蒙刀 好在深得武穆誌 詩雲熱血濺碧滔 (三十二) 藐視金軍千秋圖 漠然徂徠襄陽西 光芒萬丈誰家客 華箏心頭壹段惜 (三十三) 生來只求報國家 猛將軍前戰惡韃 海闊天空行的正 鮮為人知郭大俠 (三十四)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郭靖 懷念襄陽中 (三十五) 大漠生豪傑 中原萬裏飛 昔人乘風去 還看後潮人 (三十六) 壹生為國為民憂 襄陽城內真英雄 威鎮大漠功績大 笑傲江湖稱北俠 (三十七) 郭氏大俠 有其人, 靖康恥之 情難憤, 才華博大 有滔略, 是非來者 義最深。 (三十八) 生為人傑性情真 猛將弓開皆中的 海闊天空試比高 鮮有來者是敵手 (三十九) 天下有俠唯壹靖 天生愚鈍有福運 攜妻同子保襄陽 博得美名萬人欽 (四十) 壹二三四五六七 我為郭靖把淚泣 錚錚鐵骨報國第 生前美名身後提 (四十壹) 題郭靖 俠之大者為家國 誓與襄陽譜戰歌 北望草原暮色起 壹輪紅日落長河 (四十二) 璞玉天成不用雕 丹心鐵血系南朝 榮華墜地如煙土 大漠英雄入戰硝 (四十三) 鐵血丹心 國破城危風雨急 牛家村外虎狼欺 英雄罹難遺孤腹 七怪長春定約期 寡母孤兒關外遁 俠肝義膽少年癡 金刀駙馬逞威赫 箭射雙雕傲翰旗 (四十四) 東邪西毒 躍馬江南遊故土 桃花豆蔻著人迷 同心攜手戲宵小 換取降龍叫化雞 王府廳前添舊恨 歸雲莊裏解離奇 桃花島上爭婚契 落難明霞走險棋 (四十五) 華山論劍 密室療傷觀惡劇 新盟舊約怎堪提 小邪頑敵終肩險 大理求醫鬥質資 煙雨樓臺風卷霧 西征城下萬骨啼 九陰武穆空思憶 試問華山誰第壹 (四十六) 塞草連天策馬行 橫提彎弓射大雕 千古英雄莫能仿 俠守襄陽為國民。
2.狄字的由來
壹、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
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
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2 是以國為氏的姓氏。
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
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
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裏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3 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壹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賜姓。
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後來他歸降了唐王朝,王朝於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他的後裔於是因襲姓狄。 得姓始祖:孝伯。
上古周朝時,有個叫孝伯(亦稱考伯)的貴族,被周成王封為狄城的首領,考伯就在那兒建立了狄國,也就是在現今山東高青縣東南那壹帶。後來,狄國的族人以國名為姓,世代姓狄。
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來是遠古的炎帝的後代,炎帝這壹族崇拜牛和鳳,黃帝這壹族崇拜龍。所以說炎黃子孫也就是鳳和龍的子孫。
二、遷徙分布 狄姓起源於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分布在山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由於狄姓是我國姓氏當中比較罕見的姓氏,所以相關的史料記載並不多見,說法也是不盡統壹。
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商朝時狄族活動於今甘肅、陜西、寧夏內蒙壹帶。
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壇父為首領時,在陜西豳地(今旬邑縣)發展農耕,經常受到周圍戌族、狄族侵擾,於是沿渭水而下遷居周原(今陜西省歧山縣),後發展成周國,兒子季歷即位後,打敗了戌族、狄族的侵擾,周國逐漸強大起來。當時狄族部落眾多,以赤狄、白狄、長狄最著。
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當時也稱鬼方(辭海稱鬼方為殷周部族名。)各種史書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記載。
春秋初,赤狄東出秦、晉之地而入於晉,並據太行而建“群國”,其勢力大盛,後又東向滅掉刑國(今邢臺)、衛國(今河南省淇縣)。是後狄人西擾周、晉,並與周王子 帶 勾結,將周襄王逐出王都。
晉文公出兵勤王,大敗狄師,殺叔帶。狄乃東渡黃河,進入河南山東,侵擾宋、衛、齊、魯。
後赤狄內部發生分裂而衰落,被周邊國家侵占驅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壹帶,在晉國西,後亦漸徙晉東、魯西,建立多個小國,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鮮虞三國最大。
春秋末鮮虞改稱中山,戰國時成為與燕、趙、韓同時稱王的千乘之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河北平山縣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國都遺址的文物,說明當時狄族融於華夏文化之中。
漢朝,置狄道(道即縣也,少數民族居住的稱道)屬隴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
晉朝改為武始縣。隋復為狄道,屬蘭州。
唐天寶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肅臨洮縣。
(《漢書·地理誌·下》有記載)。公元前的壹千年,狄族壹直活躍於今陜、甘、寧、內蒙鄂爾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西部壹帶。
公元後才消聲匿跡。狄族和狄姓雖然沒有直接關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當時強盛的狄族有關。
據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譜記載:“梁公(即狄仁傑)出於太原,吾郡之狄,則由太原而遷閩,由閩而遷太。”狄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壹百大姓。
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於狄城(今山東省博興縣西南高苑鎮),建立了諸侯國狄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狄”為姓。因此,狄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狄姓後來向外遷徙,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 三、歷史名人 狄 牙:春秋時期雍人,又叫易牙。
齊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調得寵於齊桓公。
傳說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進桓公”。漢王充《論衡自紀》:“狄牙和膳,肴無淡味。”
歷史記載對狄牙有爭議。管仲死,與豎刁、開方專權。
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無虧,齊遂大亂。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縣)人,大約在春秋末期。
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飲後醉千日。據晉張華博物誌記載:劉玄石好飲酒,求飲壹杯,醉眠千日。
唐朝韓 □有詩曰:青布旗誇千日酒,白頭浪吼半江風。 狄 山:漢朝時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記載)。 狄 青:字漢臣。
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長騎馬射箭。
寶元初年,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於謀略,範仲淹等人對他很看重。範仲淹給他講解《左氏春秋》,狄青於是開始讀書,不久以後就精通兵法。
因為他表現突出,被擢升為樞密副使。壹生之中打過二十五戰。
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襲擊昆侖關壹戰最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歲。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時期太原人。高宗的時候為大理丞。
後又做過豫州刺史、洛州司馬。天授二年,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監獄,後來他秘密的叫他的兒子伸冤才得以免罪。
但還是被貶為彭澤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時候又恢復了他的職位。
他身居要職的時候舉薦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張瑾之、敬暉、姚崇等,都是中興名臣。狄仁傑有很好的判斷人才的能力,武則天到了晚年的時候,她很想把她這個皇位留給武氏,但是她征求狄。
3.有關玉門關的詩句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唐. 王昌齡
2.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唐. 戴叔倫
3.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關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唐. 王昌齡
5.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
--《玉門關蓋將軍歌》唐. 岑參
6.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唐. 王之渙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唐《獨不見》:玉關壹自有氛埃,年少從軍竟未回。
唐 《詠史詩·玉門關》: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雙調·沈醉東風》: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幹。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
《邊塞詞》: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