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相處,以誠相待,以禮相待是壹個人最基本的教養,但只有真心是遠遠無法保證壹段關系長長久久發展下去的。
在很多人的心中,親密無間是他們對於關系好的理解,但真正讓人舒服的關系,其實就是四個字:熟不逾矩。
所有的矛盾和沖突,全部都是因為超過了壹個度,只有把握好了分寸,雙方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的關系才更加穩固,才會更加和諧。
距離產生美,知進退,守分寸,才會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交往的美好!
01
親子之間,慈愛而不包辦
放手≠放養,放手是更偉大的成全。
子女有自己的路需要走,而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手放開。
對於孩子來說,幼年時,父母是拐杖,會讓他們走的更穩當,但孩子長大後,依舊事無巨細的包辦壹切,只會成為孩子的束縛,成了寬闊路上,礙事的絆腳石。
適度關系,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少年說》中,壹位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學生壹上來就吐槽自己是壹個高商低能的人,因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實在是太寵她了。
小時候,她不會用筷子,家長就給了她壹個勺子,導致她到現在也不怎麽會使用筷子。
在家裏,什麽都不讓她去做,就連插個電源,也擔心她壹不小心就觸電。
“當我看到同學們會自己挑各種款式的衣服,而我連衣服型號是什麽都不知道;
當我看到同學們會自己紮各種款式的辮子,而我只會紮馬尾辮;
當我看到同學們會為自己的事情拿定主意,而我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妳們來做主。”
最後,郝睿涵發出了內心的吶喊:“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商低能,更不想當什麽啃老族。”
“巨嬰”已經成為了孩子人生的最大隱患。
身為父母,關愛和擔心都是人之常情,是每個為人父母的人都避不開的,但優秀的父母,多少都有些狠心。
狠心的讓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狠心的將孩子推出溫室......恰恰是這些在外人看來的狠心,才讓他們的孩子,有能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
父母子女,是這個世界最親近的關系,但這個親近是在心和心的距離,而不是身和身的距離。
獨立,是每個人壹生的修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人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不要包辦壹切。
02
愛人之間,留出空間
再愛,都會敗在距離上。
遠了,會有間隙,近了,又摩擦不斷。彼此之間懂得適可而止,留出各自獨立的空間,不遠不近的彼此掛念,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句話叫:“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的美好,就是因為那若有若無,忽遠忽近的距離。
最好的愛情,不是改變自己靠近對方,而是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偎。
劉若英,壹直是華語樂壇中的傳奇,而她那段低調有幸福的婚姻也讓所有人羨慕的所在。
在她寫的《我敢在妳懷裏孤獨》壹書中,裏面講述了她與她老公的相處模式。
在她們剛結婚的時候,劉若英壹度擔心自己有那麽多的愛好,丈夫會不開心。
可是丈夫後來知道後,回答她說:“我愛妳就是因為妳這麽豐富多彩,如果我娶妳回來,妳就放棄了妳的愛好,開始為我打掃屋子做飯,那我不是虧了嗎?”
她們總是壹起出門,卻能走進不同的電影院,去看各自喜歡的電影;
她們在家裏各自擁有獨立的空間,各做各的事情,互相尊重,互不打擾,自得其樂;
在壹些特殊節日裏,劉若英也會選擇跟朋友小聚,而不是非要和先生壹起度過!
每個人所渴望的幸福生活,除了彼此相愛的伴侶之外,也希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在這個空間中,每個人都可以做回自己,緩沖壹下太過親密的關系,給彼此之間壹觸即發的矛盾留下壹些喘息的余地。
留出距離,並不是讓伴侶之間疏遠,伴侶之間的親近,是心的相近,而留下的距離是彼此信任的產物。
“相愛相殺”的愛人,都是兩只刺猬,離得太近就會刺傷對方,但如果保持了恰當的距離,那樣的彼此依偎,才是真的溫暖。
03
朋友之間,懂得“避嫌”
細節之處見人品。
很多人在熟悉之後,都會展示出大大咧咧的本性,這種妳所以為的不拘小節,很有可能已經傷害到了朋友,而妳卻不自知。
越是親近的朋友,越是需要用心去維護,很多時候壹段感情的消散,就是源於那些妳不在意的細節。
就像《論語》中的那句話說的:“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越熟悉,越不疏於禮,這樣才是壹段友誼,最好的維持方法。
娛樂圈中的真友誼不多,但每壹段真友誼,也是真的讓人從心底裏羨慕。
陳坤和周迅兩個人這就是這樣的真友誼。
2000年拍攝電視劇《像霧像雨又像風》,兩人因戲結識,並且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了二十多年的好友。
二十年中,二人不僅在工作中互相幫扶,還成為了上下樓的鄰居。
周迅在愛情中的每壹次經歷,陳坤的態度是從不過多幹涉。
但他卻說了壹句無比暖心的話,
“妳摔到坑裏了,妳要自己面對。妳需要我在的時候我在。”
人生有尺,行事有度,即便是再親近的關系,也沒有決定別人人生的權利。
好的朋友,是那個在妳風光時,像個觀眾默默為妳祝福,但妳跌落谷底時,為妳托底的人。
有他在,妳永遠不會感受到孤獨,因為妳知道他雖不經常出現,但卻也不會離妳而去。
保持距離,心中常常牽掛,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這般了。
不越界,有分寸,是每段關系長久地基礎。
不越界,是本分,更是智慧,有分寸,是尊重,更是信任。
中國古話說:“凡事過則損”,人和人的交往更是如此。
有些話,只能點到為止,有些舉動,要適可而止,適應了人際交往的“距離”,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很多矛盾的發生,才能讓雙方相安無事的繼續相處。
別靠的太近,也別離的太遠,有了距離,才有感情。
往後余生,願我們都能大事有原則,小事有分寸,萬事有底線,熟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