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歸柳蕩正清明,出城踏青去尋春下壹句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燕歸柳蕩正清明,出城踏青去尋春的意思是:燕子歸來的時候搖動了柳枝,正好是清明時節,是出門郊遊、去踏青的好時間。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壹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誌述事的道德情懷。
古代,每逢三月時,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就是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範圍盛行並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後。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經常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壹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壹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