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薛能《牡丹四首(選壹)》詠牡丹詩賞析

薛能《牡丹四首(選壹)》詠牡丹詩賞析

《牡丹·牡丹四首(選壹)》詠牡丹詩鑒賞

薛能

去年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隨巫峽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砍就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

唐懿宗鹹通初年,薛能曾在京都長安供職。五年之後,隨李福入蜀西川;時隔三載,又調回長安。薛能離蜀回京,時序正值春杪夏初,京洛壹帶,牡丹盛開。他每日清閑無事,當然要流連於花間柳巷,賞心悅目於魏紫姚紅,訴說闊別三年來對牡丹的相思之苦。“京國別來誰占玩,此詩光景屬吾詩。”(《牡丹四首》)之四)這首詩表現的正是花人重逢之後悲喜交加,怨愛互與的復雜感情。

“去年零落暮春時,”詩人眼前看到的本是盛開之牡丹,久別重逢,必然有更多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但卻起筆於去年暮春牡丹花零落雕謝之時,用這種欲擒故縱的寫法,更能充分表達詩人悲喜交加的復雜感情。詩人為什麽要從去年離別時寫起呢?“淚濕紅箋怨別離。”原來,在壹別經年之中,詩人對京國牡丹朝思暮念,和淚題詩,訴說相思之苦。“淚濕紅箋”,詩人寫詩時,滴滴相思淚竟把紅色詩箋都潤濕了,此語深沈蘊藉,如泣似訴,把詩人思念牡丹的萬般情愫、滿腹愁緒傾吐殆盡。

薛能《牡丹四首》並非同時寫成。前兩首為五言排律,詩中的語氣,情感和涉及的風物地名,都可以證明寫於西蜀。第壹首詩中有“蜀水爭能染,巫山未可憐。”第二首詩中有“曉光如曲水,顏色似西川。”因此句中的“紅箋”所指應當是《牡丹四首》詩中前兩首詩。詩中還有逐日愁風雨”“因茲任病纏”等句子,表現出來的正是詩人離別京國,棲身西蜀之後,對牡丹日思夜念以至於積怨成疾的癡情。

第三、四兩句詩,緊緊圍繞前句中的“怨”字,信手拈用兩處典故,從微觀上洞激詩人辭別牡丹之後微妙而復雜的心理狀態。“常想便隨巫峽散,”詩人借用巫峽雲雨來去無定的特點,訴說自己別離之後終日惶恐不安,擔心此別此恨會象巫山雲雨壹樣,或許散而不聚,或許聚而又散。詩人的感情多麽復雜,有驚恐,有憂悒,有淡淡的哀怨,也夾雜著壹絲熱望。詩人對京國牡丹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如今終於盼來了久別重逢這壹天,怎能不驚喜交加?“何因重有武陵期”。詩人借用武陵漁人意外發現桃花源的典故,暗示了此度重逢完全出乎意料,令人難以置信。詩人盼望重逢,但又深知重逢機會渺如巫峽雲霧;因此,壹旦這種幻想變成現實,必然疑心自己似乎在夢中仙境了。

前四句詩人從去年別離寫到今日重逢,從神話傳說寫到眼前現實,層巒叠宕,迂回曲折,而又時時縈繞在詩人對牡丹的纏綿情意這條線索上,使詩句虛中有實,紊而不亂,緊扣讀者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第五、六兩句,詩人用擬人手法正面描寫牡丹。而詩人運筆仍重在傳情而不求繪形。“傳情每問馨香得”,詩人對牡丹如此情深意篤,不是由於它嬌美的外貌,而是由於它發自內在的馨香。正是這種內蘊的美,深沈的愛,使得花人之間即使遠隔千裏,離別多年,依然情意纏綿,遙相思念。“不語還應彼此知”。分手之後,自有萬千情話傾訴,而意外重逢,竟然相對無語,脈脈含情。“此時無聲勝有聲”,那綿綿情話、切切私語反倒顯得贅余。詩人拈來“不語”二字,凝重、精深,既切合牡丹花的特點,又能充分表達感情。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這最後兩句詩把花人之間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依戀之情推向了 *** 。久別重逢,不曾訴說壹句知心話兒,豈能悵恨離去?因此,詩人此時只想把枕席安置在欄邊花下,與牡丹駢足而臥;等到夜闌人靜,心緒安定之後,再從頭細訴別離之後的相思之苦。情意之深,相思之切,達到了如癡如狂的程度。

其實,薛能這首詩,並非單純表達對京都牡丹的依戀和思念,其中還蘊含著對某種理想境界的執著追求。他壹生“耽癖於詩”,(《唐才子傳》)不管走至何處,都“千題萬詠”以至於“忘食貪魔作瘦人”(《自諷》)他憂心當時詩壇“淫哇滿眼關睢弱,尚詞微事可愁人”(《寓題》)並且“常感道孤吟有淚,卻緣鳳壞語無情”(《題後集》)。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詩人在詩中寄寓如此深情並夢寐以求的就是他傾註大量心血並為之終生奮鬥的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

這首七律,構思巧妙,筆法新奇。詩人不直接描寫牡丹色香之美,也不用壹句贊譽之辭,通篇用擬人手法,把牡丹當成自己思念中的情人,牡丹的高雅和魅力,全用戀人的口吻烘托而出,寫得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箋》中稱贊薛能之詩能“借異色為景,寄別興寫情,盡廢前觀,另辟我境”。用以評價薛能全部詩作,未免過高,但用以評價這首牡丹詩,信非溢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