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中語文必修3《杜甫詩》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3《杜甫詩》教學設計

《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能力: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壹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提高對詩歌藝術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教材簡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望嶽》寫於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註與同情。學習時要用心把握詩作風格的變化。

 課前準備:

 1、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不懂的文言字詞,查閱相關的`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知識。

 2、教師:查閱資料,準備錄音機、磁帶或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學習內容:杜甫的《望嶽》、《春望》

 教學步驟 :

 壹、導入 :

 杜甫:號稱詩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

 二、學習《望嶽》:

 1、播放錄音,學生朗讀。註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3、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4、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淩色頂,壹賢眾山小)。

 (2)全詩中最讓妳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3)作者當時為什麽有這樣的理解呢?

 明確:1、唐朝盛世。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3、漫遊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5、合作探究:

 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壹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6、朗讀背誦,並以我想對杜甫說,詩人啊,妳的句式,講講妳學了《望嶽》的感受與收獲。

 三、閱讀賞析《春望》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嶽》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四、創新學習,能力升級

 1、學生合作討論,完成課後練習三。並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的開頭,試寫壹組對偶句。(示例:《望嶽》敘寫少年誌,《春望》抒盡家國愁)。

 2、有人將國破山河在壹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壹下位置,便成了壹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妳能寫出這個句子嗎?(明確:國在山河破)

 3、把這兩首詩譯成現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五、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石壕吏》

 教學過程 :

 壹、導入 :

 從年青時期朝氣蓬勃到中年目睹戰亂的杜甫,詩歌中吟詠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讀壹讀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紹有關《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徑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壹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壹篇。

 三、誦讀品悟:

 1、多媒體範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掌握節奏,領會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譯讀全詩,借助註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並在小組內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妳認為在這首詩中有哪些驚人之語?試作賞析。

 四、創新實踐、能力升級:

 完成課後練習二。

 五、課堂小結:

 這三首詩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中所作的,總體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作者在詩風和詩情上也有了壹定的變化。大家壹定要細細品味,認真體會。

 六、朗讀背誦《杜甫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