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的意象美,美則如斯:1.經典性。當代社會推崇時尚, 酷愛流行, 但流行時尚的東西易如曇花壹現, 稍縱即逝, 傳統經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尋味, 永開不敗。美麗多情的崔鶯鶯不得不屈從於頑固的老母親, 於郊外長亭送別自己的心上人張珙。此時此刻多少離愁別恨湧上心頭, 可作為相府千金的她, 欲哭只能無淚, 欲喊只能無聲。王實甫巧妙地將古典詩詞及其相關的經典意象、意境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化用於崔鶯鶯所唱的曲詞, 以利於女主公委婉地抒情達意。全文多處化用古典詩詞, 如“ 碧雲天, 黃花地” 化用於範仲淹《蘇幕遮》壹詞“ 碧雲天, 黃葉地”;“未飲心先醉”脫化於柳永之《訴衷情近》“ 未飲心如醉”; “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語出蘇軾詞《滿庭芳》;“ 伯勞東去燕西歸”, 源於樂府詩《東飛伯勞歌》。作為壹名高明的工匠,王實甫妙筆熔煉古典詩詞入曲, 更巧手化用了伴其與“ 生” 俱來的優美意境。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端正好》壹曲中“ 碧雲天, 黃花地” 不就是描繪了壹種秋景淒涼的意境? 所以它特別能烘托那種淒冷蕭條的送別氛圍, 處於送別之境的崔鶯鶯自然就會觸景生情, 因景及情地向張生傳達其柔情蜜意。曲詞唱調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例子在《長亭送別》中比比皆是。《長亭送別》短短壹折戲, 十九支曲牌, 包含的意象多達30 多種, 且它們皆為經典之意象。碧雲、黃花、西風、北雁、紅葉、柳枝、疏林、野草、夕陽、古道、伯勞、燕子.. 這些意象在中國傳統詩詞曲文賦中無數次地被文學家們用以傳情達意, 造境設勢, 有的意象至今仍被多次反復沿用於現當代歌曲中。如《城南舊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夕陽山外山” 幾句歌詞中就包含著長亭、芳草、夕陽、古道、青山如此多的傳統意象。
2.聯想性。聯想的作用在於將某種事物擴展到與其相似或相關的事物。意象的聯想性無形之中擴展了意象內涵的豐富性, 自然就能拓展詩詞的表現力,加強曲牌的抒情性。聯想性源於經典性,經典的意象壹直喜為文人騷客所運用,這些傳統的意象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審美情趣,其內涵不斷拓展和豐富起來。
《長亭送別》像“ 花落水流紅, 閑愁萬種” 這樣包含富於經典性和聯想性意象的例子, 多如散落草叢的野花, 美似彌布夜空的星星。“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 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端正好》)”, 幾句曲詞就運用了五個經典的意象。壹時間, 它們的聯想性也可以使我們的腦中頓時“ 湊聚” 許多相關的詩句, “ 黃花” 不是可以觸動我們的情思, 聯想到易安居士的“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 “西風”又令我想及瀟湘妃子林黛玉《詠海棠》詩“嬌羞默默同誰訴,倦依西風夜已昏!” 兩種意象竟還同時出現於李清照之“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紅葉”自然可以讓我們的聯想之旅奔向杜牧之“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的楓林秋意之妙境。《壹煞》寫鶯鶯的“別愁”,使用了“青山”、“ 疏林”、“ 淡煙”、“ 暮靄”、“ 夕陽”、“ 古道”、“ 禾黍”、“ 秋風”、“ 馬嘶”多種意象。運用這些意象寫“ 愁” 的,我們可以在唐詩宋詞中俯拾即是。青山即“ 行人無限秋風思, 隔水青山似故鄉”,“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古道”即“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千裏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 夕陽” 即“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山空見日斜時”、“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煙靄”即“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念去去, 千裏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四煞》中鶯鶯感嘆“ 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即將離別之際,怎樣將自己的愛恨情仇盡情傾訴給張生?直露剖白不符其大家閨秀的身份, 且略顯輕薄又蒼白, 用意象造境傳情自然就委婉深沈多了。“ 淚添九曲黃河溢, 恨壓山峰華嶽低”,瞧!以水喻愁,不是還有南唐亡國之君李煜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嗎? 《收尾》壹典“遍人煩惱填胸臆, 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以“車”這種工具設意象, 決不是王實甫之首創。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就有“ 休問離愁輕重, 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王實甫不過是易馬為車。董之以馬形容離愁, 也並非其首創, 宋人石孝友《玉樓春》詞已有“ 春愁離恨重於山, 不信馬兒馱得動” 的比喻。古詩詞中以馬、車、船這些交通工具為意象來載愁寫愁決不限於以上這些,李清照《武陵春》“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長亭送別》的意象美不僅在於它們的經典魅力, 更在於它們的聯想性, 易於拓展讀者豐富的情感和思維之空間, 創設美妙絕倫的意境, 使其詩文所傳達的情感內涵無限飛越, 鑒賞之時讀者所獲得的藝術美感無限攀越。
《長亭送別》的意象如絕筆聖手,獨造妙境,帶妳進入文學教育之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