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望(散文詩) ?魯迅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麽?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麽?那麽我的靈魂的手壹定也顫抖著,頭發也壹定蒼白了。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忽然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麽?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麽?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壹切都獻給;待妳犧牲了極多的寶貝——妳的青春——她就拋棄妳。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但是,可慘的人生!桀驁英勇如Petofi,也終於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茫茫的東方了。
他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壹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雕零了。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們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壹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裏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沒有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壹九二五年壹月壹日
賞析:
作者首先因生命的疲憊和蒼老以及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空虛,然後用希望(身外的青春和青年)抗拒空虛和暗夜,但是感到希望也虛妄,故放下希望之盾,肉搏空虛和暗夜,用與解構希望相同的思維模式解構絕望,從而否定了徹底絕望,並給自己留了希望,再尋身外的青春。
尋而不得再次轉而依靠自身肉搏空虛中的暗夜並擺脫暮氣,發現並無暗夜,反復猶豫,確認絕望為虛妄,雖然不是非常樂觀的希望,雖然仍有懷疑,雖然仍有強烈的虛無和黑夜感,但至少沒有徹底絕望,仍為自己保留了壹點希望,就是未必黑暗和虛無就是實有,未必希望就壹定虛妄。
“然而”壹詞的反復出現正表明了作者猶豫徘徊始終無法找到希望和依靠的心態。實際上作者是在青春流逝,經過太多的奔波戰鬥吶喊及黑暗虛無之後在絕望和寂寞蒼老中試圖喚回青春和激情,擺脫遲暮之氣和虛無黑暗,尋找到生命的希望和幸福的努力和掙紮。
但幾經反復,始終無法尋找到外在的依靠希望和拯救,也始終無法面對空虛絕望和黑暗的處境,只得依靠內在的生命強力以壹種“挺住就是壹切”的姿態硬唱凱歌。
擴展資料:
其實關於這篇文字的解析最好的還是魯迅先生自己的話:這是要專門寫給“現在”的不爭氣,頹廢的青年人們看的。雖然說《希望》寫的是作者的失望乃至絕望,但同時也寫了希望:“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寫的就是希望。
希望固然不會給我們壹切,但絕望卻壹定會使我們失去壹切。當我們想以絕望來結束壹切的時候,是以失去壹切為代價的;正如我們企盼希望能給我們壹切而到頭來終於失望壹樣,都是虛妄的。與其將自己置於虛妄的絕望之地,不如擁抱希望。
雖然希望不免會給我們帶來失望因而顯得同樣虛妄。但希望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燦爛的前途,如果我們不放棄我們心中的希望的話。因此,為了我“身外的青春”,我不能放棄“虛妄”的“希望”。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其中《少年閏土》就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第17課),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壹生,被譽為“民族魂”。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壹。”
百度百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