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貝多芬的《歡樂頌》的由來

貝多芬的《歡樂頌》的由來

《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壹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鐘愛的詩作之壹,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壹直向往***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

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壹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壹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他8歲開始登臺演出,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包括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

他的作品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百度百科-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