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
“古董羹”這種說法,來自清代文人關涵的記載。他在嶺南為官的時候,見到老百姓吃的壹種叫“打邊爐”的食物,就是把肉啊、海鮮啊、菜啊之類的投到壹個鍋裏,邊煮邊吃,覺得很是新鮮。關涵看著這“咕嚕咕嚕”的壹鍋,靈機壹動,小腦瓜子壹敲,嘿,這不就是“古董羹”嘛!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載了宋代的壹種獨特食法,叫做“撥霞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湯水中壹撩撥,變出雲霞壹般的色澤,再蘸上調味汁水,鮮美異常。出自詩句:“浪湧晴江雪,風翻晩照霞”。所以宋代的火鍋又有“撥霞供”的美稱。
火鍋的起源: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戰國時期即有火鍋,史人以陶罐為鍋。另壹種說是火鍋始於漢代,“鬥”就是指火鍋。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中出土了火鍋實物。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北朝北齊人魏的《魏書》也記載,三國時期用銅所制的火鍋,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著烹調技術進壹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壹帶,到了明清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壹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