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到清代至今,許多學者、詩人對李商隱《錦瑟》的論述,博大精深,分析思考緊密,相互引用,相互啟發,相互駁難。雖然不是鋪天蓋地,但也是蔚為壯觀。壹部只有五十六個字的《七律》(標題只有五十八個字,但幾乎所有的解釋者都認為標題只是第壹句的前兩個字,相當於沒有標題,即56+2-2或五十六個字),導致如此聰明睿智的知識研究,這在詩歌研究領域確實不多見。
《追憶》和《那時》,作者讀這首詩,沒有任何學術研究。十幾歲的時候,第壹次讀錦瑟的時候,突然很感動,覺得那首詩好悲傷,好委婉,好優雅。當時我根本不知道禦杜鵑這個典故,也沒想到像“錦瑟”、“玉煙”、“珠淚”這些字面上並不“幽”(明代詩評家尚的詩風總結)的詞,也和這麽多的書和故事聯系在壹起。雖然它們不能被解決,但是它們很容易被欣賞和背誦。它的意境,它的意境,它的形象之美,它的形式之完美,它的音樂性,似乎都是現代人,普通人,普通青少年都能感受到的,完全可以接受的。
到現在為止,我都是帶著生病的興趣看了壹些和商隱的詩和錦瑟有關的書和文章,才陷入對錦瑟的復雜和深刻的理解。宋代劉攽將令狐楚的丫鬟名稱為“錦瑟”。以蘇軾的名義,宋、黃、晁、英也說這首詩在賦詩中“宜、怨、清、諧”。清代朱、朱彜尊、馮、何超、錢及今劉開陽先生認為是悼亡詩。何超、王詩涵、葉從圻、吳調功、陳永正、董乃斌,以及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的老師們,都認為這首詩是詩人的人生經歷,有的還特別強調它是政治經歷。吳調公先生明確表示,這首詩應該是壹首“政治詩”,應該與許多無題的愛情詩相區別。葉從玖先生認為這首詩“明明是思鄉佳作”。程湘衡認為“此壹山以集開篇自寫詩”,也就是說,以此為序,他對自己壹生的詩歌進行了回顧和反思。周先生、先生和錢鐘書先生也這樣說過。在《覃逸錄》中,錢先生對金色友的《玉琴》詩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前兩句說“風景雖去,詩中留有什麽”,三四句說“詩的風格或境界”,七八句說“回首往事,悵然若失”等等。
作者太無知了,炒了飯才揭露真相。在這裏,我只想討論壹個問題:什麽是對詩的解讀,什麽是對詩的解讀,什麽是對人的解讀,如何分辨詩的對錯,如何解釋普通人對這首難懂的詩的喜愛?
“詩不批判”說明了闡釋的困難,但並沒有說“詩也批判”。詩還是要解釋的,不允許解釋,這樣沒有幫助,也不起作用。那麽我們通常所說的對詩歌的解讀(包括普通讀者和當代讀者需要了解的內容)包含了什麽樣的意義呢?
第壹層應該是詩的字面意思,每壹個字、詞、語、句、上下文的意思,包括諧音、轉義、意境、文字的典故。沒有這方面最起碼的知識和判斷力,當然很難讀懂壹首詩。比如“和壹個本該永遠持續的瞬間”這句話,就有“被對待”就是“被對待”的意思,但是我們的舊詩沒有用問號或者逗號標註,這當然有點麻煩,也有點意思。“當時”也解釋為現在時,與當時的過去式不同,我們的動詞不加ing、ed。這樣,《錦瑟》最後兩句“和壹個本該天長地久的瞬間,不知不覺就來了又去了”就不好解釋了。看來直譯也很難。但如果壹首詩能長期廣為流傳,就應該從字面上證明全詩沒有什麽不可能,只是有些解釋比較靈活,留有變通的余地。
從字面上看,“錦瑟”就是“錦瑟”的意思。為什麽無題?引用詩中的漢字作為標題是無題嗎?那為什麽不標註無標題呢?當時還沒有“無題”的批文。有問題怎麽辦?有些問題試圖告訴讀者壹切,而有些問題只是壹個屏幕和壹個標誌。這首詩從錦瑟及其琴弦開始,寫了中國的新年,蝴蝶和杜鵑的故事,以及大海,月亮,珍珠,眼淚和田野,太陽,玉石和煙霧的景觀,歸結為惆悵的感情。此詩以錦瑟為題(無論是盛世還是比興還是賦,不能只看字面)。雖然這很低俗,甚至庸俗,但應該是討論的出發點。對嗎?
第二層是作者的背景和寫作的觸發和動機,即作者為什麽要寫這首詩。其實這是從創作論和作家論的角度去解讀詩歌,需要大量的歷史、傳記、文化背景和創作信息的積累,以及大量的研究和考證。如果不了解牛與李的爭鬥,義山與王的聯姻,王的早逝,商隱事業的起起落落,當然也就無法揣測哀慟與情懷。如果不知道舊版的《玉溪生記》和《李義山集註》多以這首詩開頭,也會極大地影響對《詩序》憶詩理論的信心。至於令狐家有沒有娘家姓“錦瑟”,王力可有沒有演錦瑟?尚音是否精通音樂適、怨、純、和的規律,偏愛錦瑟這種樂器,需要精良的材料。所謂“多樣訴訟”,往往集中在這方面的分歧。
這樣研究作家創作背景的由來和過程,雖然符合從孟子到魯迅的“知人論世”的命題,但也有兩個難點。第壹,往往缺乏優秀充分的素材,尤其是古代詩人、作家的作品,往往支離破碎,摻雜著真實性。所以理論家的很多觀點、猜想、估計、壹廂情願,都可能大於科學邏輯的主張。比如《錦瑟》是政治詩的理論,是基於李商隱壹生政治失意,但沒有證據證明他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政治不公。就像令狐貍精說的,誰能說得清今天令狐家有沒有這樣的丫鬟?就算有這樣的侍女,又怎麽證明錦瑟壹定是寫給她的呢?就算令狐家沒有這個丫環,又怎麽證明李商隱這輩子不可能遇到壹個叫錦瑟的女人,導致他對愛情感到失望呢?或者“若為壹時之遇,前兩句必不至於如此沈重”(見《李商隱詩註》第2頁),這當然有道理,但詩歌不是有“興”的方法嗎?從壹個沒有相處機會,給自己留下好印象的女人,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愛情抑郁,以及壹生在愛情上的事業和政治失意。為什麽不可想象?在這裏,無論是全稱肯定判斷還是否定判斷,似乎前提都不充分。不同的訴訟結果肯定是沒有定論的。
第二,就算作家死而復生,那陳述他寫作的緣起和過程呢?即使我們的理論家掌握了可靠的“絕書”和“絕秘”,甚至能夠詳細準確地復述作家的寫作情況,這些材料和理論的傳記和歷史意義仍然會大於其文學意義。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關於文字起源的標題。例如,的《送別杜副將赴蜀》就很有名。除了專家,誰會關心王波詩歌的具體對象?“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仍然是我們的鄰居”的對聯是強大的概括性和氣勢,其文學意義,社會,甚至政治意義,是許多倍以上,而不是派出少數官員以外的政府!怎樣才能概括出壹首詩的具體含義,比如“我去拜訪XXX的時候沒有遇到妳”?壹個作家寫作的緣起很具體,很小,很清晰,但壹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往往包含著偉大而深刻的內容,包括作家本人的性格、修養、追求和壹生的經歷,包括作家的時代、國家、民族、地域的諸多特征,其內涵甚至大大超出了作家本人的意識。這是常識嗎?現在回過頭來看錦瑟,就算證明真的是關於壹個女人或者壹段音樂的妥帖、怨念、清明、和諧,又能對這首詩有多大的增減呢?
第三層,對於壹般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詩歌的內涵和意蘊。這既與作家創作的本源有關,又獨立於作家的意誌。就拿《錦瑟》來說,就是它的意境、意象、典故和精致完美的語言、形式。普通讀者愛這首詩,讀它,背它。應該說首先是被美所吸引。它的意境、意象、應用、語言、形式都充滿了魅力。其次,我會被它的惆悵情懷,它的撲朔迷離的環境,它的寓意所迷住。“不知我的錦瑟為何有五十弦,每壹弦都有如花的音程青春”,這兩句話朗朗上口,但用詞優雅卻從不艱澀。回想從錦瑟和七星開始的過往歲月,這個基本思路真的不令人費解。“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王春心杜鵑啼”產生(或滲透、籠罩)了類似莊生化為不知己身的蝴蝶的困惑,在記憶中萌發了類似杜甫的對皇帝的渴望。或者回憶與莊生的夢蝶杜宇華杜鵑相似的內心體驗。也就是說,這裏表達的是壹種失落感和迷茫感,同時也是壹種錯覺:莊生變成蝴蝶,把皇帝當鳥看,都是錯覺。
失去了什麽,迷茫了什麽,改變了什麽詩人沒有說出來,壹般讀者也不必強求。過年的念頭變成壹首詩,生化學變成死亡,青春變成老年,雄心變成虛無,對愛情的追求變成失落,這是有道理的。“人魚垂珠淚下壹月綠海,藍田對太陽呼吸其玉”,徜徉於海與藍田,交明月暖陽,神感珠淚與玉煙,廣闊而孤獨,悲涼(淚)而熱烈,高貴(珠玉日月)而無奈(淚生,皆自在無為),寬廣(海與藍田),深邃(淚)。模糊生動(孤立解釋中間四句其實很生動),但也閉塞(神秘)親切。這是什麽?當然,這不是在贊美海,贊美珍珠玉石,贊美事物,而是在贊美妳的內心世界,贊美妳的精神生活,贊美妳的內心感受。心不過方寸,所以這首詩雖有“海天日月”四個字,卻並不讓人覺得詩人在鋪展,這首詩並不波瀾壯闊。心也是包容的,不僅包括莊生對皇帝的思念,蝴蝶杜鵑,大海,太陽,月亮,玉石,還有愛情,藝術,詩歌,人生經歷,智慧,痛苦和悲傷。它的核心是壹句情話,所以很明確:“而本該天長地久的壹刻,不知不覺就來了又去了”,寫的是惆悵的情懷。妳為什麽不高興?因為迷茫、失落、虛幻的內心體驗,因為事業、愛情的跌宕起伏,因為漂泊,因為詩人的詩心和自己的詩風。還因為它把詩人的內心世界寫得太深刻了。
壹種淺層的情緒很好地回答了為什麽,而且是“有意義的”:很容易發現自己對某個人、某件事、某個地點、某個時間、某件事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但在經歷了喪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難、詩人的苦心和收獲的喜悅,以及各種別人無法得知的個人情感體驗之後,李商隱的感情是混亂的、綜合的、概括的、莫名其妙的,也因此在深入自己的內心時略顯神秘。這樣的感覺是惆悵的,是“無緣無故”的。這種惆悵的感覺在他的內心生活中已經出現過很多次,很久以前了。現在,它是由於錦瑟的激動還是錦瑟的撫摸(我傾向於這樣說)而以“回憶”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呢?還是妳從錦瑟(無論是壹件樂器,兩個人物,壹個類似“秦雨”的比喻,還是壹個女人的名字,壹個女人)那裏獲得了壹個瞬間——“那時”的靈感,獲得了壹種淒美委婉的惆悵之感?對於這兩種可能的解釋,大家怎麽可能非此即彼呢?
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其實挺清楚的。以“思華之年”為鑒,以“惆悵之情”為總結,不會是莊生思君之間的官司。這幾年,我想到了那只含淚帶煙的蝴蝶杜鵑,我的感情就變成了“著迷”、“托付”,含淚的大海,含玉帶煙的藍天。愚見,能不能沒有太賤沒技巧的嘲諷?
第四層是欣賞者或特定情境下的特殊發揮的獨特補充和體驗。比如上世紀60年代,我就驚嘆於引用晏殊的名句“花不可忍,柳暗花明又壹村”。戀人從錦瑟中感受到痛苦的愛,詩人從錦瑟中獲得詩意的心,不義的牢騷從錦瑟中發出,遠行未歸者唱出錦瑟,哭出鄉愁。這是行家和作者合作的結果。我們也可以想象,懂音樂的人認為,這就是壹山欣賞壹首錦瑟獨奏時的感受——他陶醉了,若無其事,似煙似淚,或得或失。除了音樂,還有什麽樣的藝術能如此深刻而無縫地打動它的欣賞者?這恐怕是有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想象壹個旅行家,壹個陸地和宇宙漫遊者對晚年漫遊生活的回憶。想象壹下,壹個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從這首詩中嘗到了學習的滋味——什麽是萬物的無端本性,什麽是時間的緊迫!如果妳事業成功,妳的太陽穴上會有斑點。雖然妳有對愛情的渴望,但妳已經不再年輕了!或者事業不成功,妳沒有,妳會有壹只鳥還是壹只蝴蝶?人類智慧的明珠上凝結了多少淚水!藍天下埋藏著多少如美玉般的科學真理?我們什麽時候能把它們挖出來?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被時間的長河沖刷,馬上,馬上。誰能判斷我們新的科學理論的價值,所以哪個智者能不惘然?
這看起來像是“誤判三國”的相聲,但作者雖然喜歡調侃,卻不是調侃。我只想確定,李商隱的《錦瑟》給古今中外的讀者和後人留下了壹個偉大而自由的藝術空間。當然是太大了,不合適,而結合了這個藝術空間的詩,其實是很巧妙,很貼切,很深情的。八首詩猶如八根柱子,讀者可以徜徉在這八根柱子構築的宮殿中,自得其樂。
第五層是錦瑟研究。李商隱整首詩受錦瑟影響,海洋文學的海洋受壹首詩影響,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哲學、宗教語言、自然科學的音韻當然無窮無盡。這詩是基於學問嗎?還是因為壹首詩而促進學習?到那個時候,“錦瑟”才真正流行起來,用中外的智慧來推廣古今的知識。多麽大的學問啊!它是無邊無際的,壯觀的!當我們看著海洋的時候,我們贊美我們自己!
順便說壹句,按照五層來說,有很多詩如文字般清晰,至少前三層很容易統壹。“我床腳邊那麽亮的壹線……”不用解釋得那麽復雜,也沒有那麽多爭論和學問。也是壹首好詩,比較通俗。本文無意偏袒甚至鼓吹隱逸詩,也無意割裂“五層”。
在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