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轉載]論中國古詩詞如何教(完全修訂)

[轉載]論中國古詩詞如何教(完全修訂)

淺談如何教中國古詩詞(完全修訂版)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詞。這些詩不僅思想感情豐富,寓意深刻,而且清新自然,膾炙人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這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教育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那麽,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實現古詩詞的教學目標呢?對此,我們認為,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結合古詩詞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壹是註重朗讀,感受發音之美。漢語是壹種充滿音樂美的語言。漢語的語音層面主要包括節奏和旋律兩種形式。節奏是漢語發音的長短、高低、輕重在壹定時間內的規律性波動;節奏是漢語聲調(古詩詞中為平仄)、語調、韻腳的變化協調而形成的壹種內在和諧狀態。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就格律詩而言,五言詩每句話有三個節奏,七言詩有四個節奏,壹句話中偶有聲調交替出現。押韻是壹種語音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相鄰或交替的行或句尾之間的元音相同或相似。它們和諧統壹在壹起,產生聲音或音樂之美。它不僅給讀者壹種心理上的愉悅感,還傳達了壹種特定的魅力,表現了壹種特定的意義。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上半月秋,影入平羌河。夜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這是壹首七言絕句,有四種節奏,每壹行都是平仄有規律的,形成壹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而“秋”、“流”、“態”的押韻使全詩產生了和諧的旋律。這樣既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旋律感,又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在中國,古典詩詞也有自己獨特的音韻特色,如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為了更好地表達情感,在語言運用上采用散文句式,用“天”、“然”、“言”、“點”等詞語使其在音韻上重疊,反復感嘆《蜀道難》。所以在錯落有致的詩詞中,也有節奏感和韻律美。正如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美在跌宕起伏。”然而,發音的美只有在大聲朗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才能得到審美的享受。二、註意用詞,感受精煉的文字之美。文學是壹門語言藝術..詩歌,尤其是中國的古詩詞,要在很短的篇幅裏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尤其是語言要細膩。吳喬在《繞爐詩》中說:“詩貴而活潑,賤而死。”詩歌中的“動句”和“動詞”(動字)就像畫龍點睛,能使全詩的藝術形象活起來,賦予形象以生命功能。也就是說,語言要有生命,活的語言要形成活的藝術形象。比如楊萬裏的《小池塘》:“春眼無聲惜涓涓細流,樹陰照水面愛晴柔。蕭何剛剛露出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他頭上了。”詩中“春眼”“涓涓細流”都標上了“憐”字,“樹蔭”“小池子”都標上了“愛”字,美好的境界盡在不言中。這是壹個多麽充滿活力的局面。它不僅表現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而且賦予了事物以生命,將無情化為有情。再比如杜甫的詩,“江中破浪天湧,雲遮霧繞。”詩歌中的“湧動”和“聯系”,不僅使詩歌生動活潑,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其鮮活的生命力。如果能在教學中抓住這些關鍵詞,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知,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第三,重視意象,提高對美的意象的理解,是中國美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觀念,也是抒情文學構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詩人心靈轉化的藝術符號”,屬於“第二自然”。意象具有象征性和情感性,常用於抒情文學中。就中國詩歌文化而言,許多意象不僅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情感,而且凝聚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具有強大的表達功能。壹個意象壹旦被詩人反復使用而產生或固定下來,自然就積累了相應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不僅情感深刻,而且還滲透著理性,成為某種思想情感的載體。這樣,詩人可以根據自己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讀者在閱讀這些形象詞時,很容易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在詩歌中,“折柳”、“南浦”、“亭子”、“飄零”、“落葉”、“孤帆”、“浮雲”、“夕陽”、“秋日”、“月光”等往往與離愁別恨有關,成為表達相思離別的符號。比如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有多深?柳堆煙,簾不重...淚問花不語,紅飛過秋千。”詞中的“庭院”意象,在中國古詩中,有“抒發少婦思念人之怨”的意象含義。詩人用它來駕馭以下意象:柳樹、堆煙、窗簾、含淚的眼睛、亂紅、秋千等。,使它們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形成壹種深邃的意境,從而表現出在閨閣中思考女性的復雜的內心感受。四、講究意境,感受情感美的意境“是指詩歌中被精神化了的生活場景。”它是由形象與意象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胡《文學鑒賞概論》)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風景不獨,喜怒哀樂也在人心”。意境是“第二自然”,因此,它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充滿生命、魅力無窮的特點。意象與意象結合形成的時空形式(也稱“場”),使詩歌形成了“空框架結構”和“召喚結構”。這樣的結構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中間的美召喚著讀者去想象和思考,讓讀者徜徉其中,感受詩歌所蘊含的無窮的審美意蘊和魅力。比如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可以說詩中描寫的生活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寒雪中獨釣”的畫面就是詩人腦海中幻化出來的“第二自然”。它呼籲讀者去思考和想象。腦海中出現壹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從這個形象中我感受到它所包含的壹種精神境界——追求精神自由和行動自由。可以說,這首詩的意境深遠,寓意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學中,註重詩歌的意境,不僅能感受到詩歌完美和諧的藝術美,還能在含蓄蘊藉中獲得回味無窮的情感美。第五,講究技法,感受技法之美。藝術手法或技巧是形式美的體現。按照現代文藝思想,壹定的形式(技巧)不僅有助於表達思想感情,而且本身也表現出壹定的意義。可以說,在詩歌藝術中,藝術形式與作品內容相輔相成,共同* * *構成了壹個有機的整體。詩歌意蘊和意境的形成,與詩人巧妙運用壹定的藝術手法(技巧)有關。可以說,壹定的藝術技巧在詩歌創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巧妙地運用這些藝術手法,不僅有助於提高詩歌的形象性和藝術性,增強藝術表現效果,還能更好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或技巧有速寫、比喻、誇張、襯托、擬人、象征等。在詩歌創作上,比如李白的《睡在山寺》:“危樓百尺高,手可摘星。不敢大聲說話,怕嚇到人。“詩人使用了誇張的寫法。王安石的梅花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來襯托預示春天的白梅。雪是高潔的,但白梅在寒冷中開放,冒著雪,有壹種幽香,比雪更高潔。在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藝術手法或技巧的運用,不僅提升了詩歌的形象,還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賦予了詩歌以生命,巧妙地表達了思想感情。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如果妳理解了這些藝術技巧,不僅有助於妳理解詩歌的意義,還可以學習如何進行審美的方法,從而提高妳的審美能力。六、知人論世,感受深沈之美“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壹種文學鑒賞方法。孟子說:“背他的詩,看他的書,不知他是誰,又是什麽?”是以其天下,是尚有。"現代文學大師魯迅說:"如果妳要壹篇論文,最好是考慮到整篇文章,以及作者的整個人和他的社會狀態。這個比較有定論。否則很容易談夢。“他們都強調,在文學鑒賞中,壹定要了解作者的性格、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等等。1.知人論世的文學作品是壹定社會生活和作家人生歷程在作家心目中的反映。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壹般是作家所感受、經歷、理解和認識的社會生活,有些內容甚至是作家的親身經歷。因此,在欣賞文學作品的主題時,了解作家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意圖對於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這首詩是柳宗元因參加王領導的革新團體而遭貶謫,後來到永州時所作。由於革新失敗,詩人被貶謫流放。此時他雖然去了江南,但保守派並沒有停止政治上對他的攻擊和迫害。面對惡劣的政治環境,柳宗元從未屈服。因此,我寫了壹首《江雪》來表達我的思想和感情。作者在詩中描繪了壹個穿著蓑衣,戴著帽子,不畏寒雪,獨自在河邊垂釣的老漁翁形象。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我們並不認為它是壹個真實的人或事。所以老漁翁是詩歌的重點。客觀來說,老漁翁是壹個符號。他是詩人的精神品格,以顯示他在逆境中堅持正直和不妥協。2.關於世界的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或對生活的感知的結果。在作品中,無論作家寫的是現實題材、歷史題材還是神話題材,都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精神的體現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地打上時代的烙印。所以在文學鑒賞中,要註意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即作品是在什麽歷史背景下寫成的。比如杜甫的《三官》《三別》,就是在“安史之亂”的特殊背景下寫成的。只有認識到這壹點,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義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再比如,《古詩十九首》的主要內容是反映東漢末年動亂中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詩歌既表達了漂泊女子離別相思的惆悵,又表達了人生無常的思想,名利的壓抑,及時吃喝玩樂的想法。現在不知道詩的作者,所以這樣理解這些想法?在這方面,如果我們能討論世界,問題就解決了。歷史上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文人失意,道家思想盛行,自然滋生出人生無常,吃喝玩樂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註重認識他人,探討世界,對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把握藝術形象是前提,把握藝術技巧是關鍵,分析詞句是基礎。只要註意詩歌的特點,就有助於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有效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