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的文藝學學科起步於1959創辦的“文學研究班”。當時周揚是名譽主任,何其芳、何洛是主要領導。“文學研究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文學理論學術骨幹,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體系。本學科獲得1984年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5438+0年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次國家重點學科評估,2006年5438+0年以來已招收培養6名博士後研究人員。
經過幾代學者的長期努力,這門學科立足於自身的傳統、特色和風格,進壹步細化研究方向,整合學術資源。它以文藝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學思潮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四個研究方向為基礎,延伸出相關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與審美文化兩個研究方向,使整個學科通過優勢互補的學術結構上了壹個新臺階,在壹定程度上處於領先地位。
在基礎研究方面,本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將最新的理論發展納入中國文藝學的學科建設之中,我們在海德格爾詩學、哲學解釋學、神學解釋學、精神分析學、現象學美學與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化理論與批評等方面出版了壹批學術專著。同時,我們還註重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積極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學思潮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應用研究方面,本學科參與了中共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的起草,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也對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在學術平臺建設上,學科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頻繁。本學科還長期主辦《馬列文論研究》、《問題與文化研究》等三部學術文集,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論與文化研究》等兩本學術月刊。
(2)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由老壹輩革命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吳·於20世紀50年代創建,並由胡·教授長期主持。1981,第壹批被授予碩士學位權,隨後被授予博士學位權,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名學者胡、瞿、郭、、等都曾在這裏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學科自成立以來,培養了壹批優秀的語言學專業人才,取得了壹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與漢語言文學學科共同主辦學術文集《論語言》,中國人民大學主編復印報刊資料《語言與文學》。
本學科語言學理論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語言與語言學》(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譯)、《格編》、《詞典學、語法與語法體系導論》、胡·《語言學論文集》(主編)、《詞類考察》(主編)、郭·《綜合語言》。從現代漢語介詞歐化看楊賀的間接語言接觸,現代漢語DV結構的興起和發展及印歐語系的影響,靳松的《現代漢語輕聲的動態研究》,羅峰的《系統論視角下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構建》等。
本學科在方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的《北京話初步研究》、《北京話聲調助詞和感嘆句》、《北京話語音詞匯五次調查》、《北京話研究》(主編)、《海鹽方言誌》、《海鹽方言現句和靜句》、《謝的《天鎮方言誌》、《郭金勇》。北京牛街回族話中的楊賀借詞:北京牛街回族方言調查:金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常州方言高元音的舌尖:吳永煥《臨沂方言誌》等。
該學科在應用語言學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胡·《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匯編》、瞿·《雙語與雙語研究》、《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思考》、羅·《基於語體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構建》、《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和《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特點與原則》。張維國國學基本數理統計方法,圖標教程,三義,三類定語與三個槽,定語類型與槽關系類型的對應及其在名詞語義分析中的作用等
目前本學科有專任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目前已承擔教育部1重大重點項目(“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國家社科基金1項目(“現代漢語單音節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1項目(“間接語言接觸的個案調查與理論研究”)、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五計劃65438+項目。
(3)中國文獻學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壹,其創始人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吳·。1928年,吳在蘇、瞿秋白、小三、林開始了創制《中國拉丁新文字》的工作,制定了《中國拉丁新文字》。新文字出現後,吳、等人利用新文字在中國、蘇聯遠東地區的工人中開展掃盲。不久,新漢字傳入中國,壹場全國性的學習新漢字的運動展開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回國,先後擔任陜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和延安新文字幹部學校校長。他在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用新字識字,提高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吳先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全國文字改革工作。吳在幾十年的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壹套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論,在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月1960,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吳校長任所長。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語言文學研究所,為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所現隸屬於文學院。
這門學科已經形成了四個分支:語文學、音韻學、詞匯學和語法:
文字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吳的《文字改革文選》、宋永培的《說文漢字系統研究方法》、王桂元的《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獲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漢字與歷史文化》、《說文解字》校勘劄記、的《甲骨文字論》和《興田》補釋》、李路興的《現代漢字學大綱》和《現代漢字語素論》。
音韻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有:陳的《古韻認識》(合著)、《漢語音韻學基礎》、的《音韻學與比較研究》、的《戰國楚語音韻研究》、《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高永安的《明清皖南方言研究》、鄭的《音韻學研究》。
詞匯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的《說文與文學語義學》、《說文與古代漢語語義研究》、《古代漢語語義系統研究》、《韓的漢語冗余研究》、《漢語詞匯論》、《漢語轉喻詞典》、《朱冠明的《漢語詞匯史研究新視野》、《來自中古佛經》。
語法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亞《古代漢語人稱代詞復雜原因論》、褚永安《古代漢語語法》、《文言文復合虛詞》、尹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獲第七屆北大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第二屆優秀成果三等獎)、李林《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多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還與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學科壹起主編了人大復印的《語言學》月刊和《語言學文集》。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
我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在1998之後成為獨立的機構,並逐漸開始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該學科包括兩個研究方向:
1,傳世語言文學研究。重要成果有《校讎》、《版本考證》、《吳梅村年譜》、《校讎版》、《歐陽修全集(1-6)》、《古籍閱讀基礎》等。
2.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內容包括對文獻的作者、時間、內容、傳承關系的研究;出土文獻的校勘、標點和註釋;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出土文獻辭書、詞典、字表的編纂;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比較。重要成果有:《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出土文獻文字整理》、《戰國楚竹書表意與量詞》、《張家山漢簡釋讀字考釋》、《張家山漢簡表意與量詞》、《吐魯番文書〈倉頡篇〉研究》等。
(5)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壹,其創始人是謝無量、馮其庸等老壹輩著名學者。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是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之壹,影響很大。馮其庸先生於1960年代主編的《歷代文選》原是中文系教材。出版後風靡壹時,不斷再版,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古代文學讀本。
1980後,學科相繼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進壹步加強。馮其庸教授的壹批紅學著作,如《耿論》、《曹雪芹家世新考》、《石頭記脂書研究》、《紅樓夢思想論》、《掛番樓紅樓夢再校批評》等,蜚聲海內外,奠定了他壹代紅學大師的地位。朱敬華教授已成為蘇軾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其《新評蘇軾》、《論蘇軾》、《蘇東坡寓言闡釋》等著作受到廣泛關註和好評。此外,由李永祚教授校勘的新版《水滸傳》(中華書局出版)被學術界譽為校勘最好的版本。其論文《水滸傳嘉靖論質疑》1987獲中國水滸學會優秀論文獎。吳曉林教授對唐宋散文有深入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藝術》、《王安石傳》等。
2000年以來,學科逐漸完成了新老學術團隊的交替,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中國古代文論三個日益成熟的研究方向,主持了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7項省部級項目。
本學科在“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的標誌性成果有、、程歷時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國文學史》(該書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壹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程主編的《中國美學叢書》。程《中國古代人學與美學》、《中國的文藝理論》、《神與物之間的徘徊》、袁吉熙《六朝美學》、《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漢代的精神世界》、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方回《唐宋詩法》、林香花《禪與宋》。
本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方向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教與道教文學》(獲全國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部落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優秀社會科學壹等獎)、《漢文學的理性世界》等。冷的《蘇軾的哲學與文學觀》、《文學與文化的張力》、《隱逸與解放》、《中國文學的歷史與美學》、《諸葛的《宋代文史考證》、《宋代宰輔制度研究》、《詞學研究》、《王新的歷史與話本小說敘事》、《漫談與二拍》等。
本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學”方向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太平廣記》版本考證、《論》、《其時代、傳統的尷尬》、葉《吳梅村年譜》、吳《傳》、《清代第壹詩人》、《中國古代文體叢書詩集》、《王艷晚清小說期刊史》等。該學科還主編了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今文學研究》。
(6)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出版的蔡儀教授《關於新文學的講話》,是我國最早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文學史教材之壹。王金定教授和林誌豪教授是這門學科的創始人。1960年,由林誌豪教授主編,現當代文學教研室老師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問世;1979年,同名修訂教材再次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湯濤與嚴家炎》是當時國內大學使用最廣泛的教材。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到20世紀60年代+0980年代,本學科已發展成為國內同專業中為數不多的專業方向完整、梯隊有序的有影響力的學科群。
1981,學科授予第壹屆碩士學位,* * *招收20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有日本和韓國的。2002年後開始招收“現代文學思潮”方向的博士生;2006年後擴展到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文學思潮三個專業方向。
1960-1980期間,該學科的優勢研究領域為“魯迅研究”和“文學史研究”。其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成果是林誌豪的《魯迅傳》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此外,還有趙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徐誌摩傳》、張的《老舍研究》、顏煥東的《郭沫若研究》、和的《中國新詩史與當代詩歌研究》等等。這些成就促進了這壹學科的發展。
1995之後,學科開始新舊團隊交替,在職老師都是文學博士。學科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新增了上海文化與上海文學、中國新詩史、1940-1970年代文學、1980年代文學史等研究領域,逐步形成了涵蓋學科三個專業方向、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團隊。
1990之後,該學科完成了壹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其中,程光煒的《艾青傳》、《文化轉型》、《中國當代詩歌史》、李進的《上海文化與上海文學》、20世紀30年代俄羅斯文學的漢譯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經常被許多相關論文引用和轉述。孫民樂、姚丹、張婕妤等青年學者的作品,如《清末民初文學語言的變遷》、《國立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活動》、《荒原上的紫丁香》等,也引起了學術界更多的關註。此外,本學科教師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學者共同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列入教育部“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壹五教材”,成為國內多所高校和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教材和參考書,被日本、韓國和臺灣省部分高校列為教材和參考書。王家新教授為該系全體學生和研究生開設的《中外詩歌鑒賞》和《新詩的創作與研究》,成為該學科新增加的“創作寫作”課程的亮點之壹。
本學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4項(含重點項目)。其中獲1省部級獎,獲核心學術雜誌“年度優秀論文獎”2項。該學科還主編了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㈦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是由苗浪山、、毛、等老壹輩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當時是中國最早培養導師制研究生的單位,並於1981開始招收“外國文學理論史”研究生,成為中國最早的大學。1996後招收西方文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世界文學方向博士生。2005年設立獨立博士點;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本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文化與藝術批評三個研究方向日益成熟,並逐漸形成了壹支精通外語(包括英、法、德、俄、日、希、拉等語種)、學有專長、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隊伍。
本學科教師均有長期在國外學習或研究經歷,其中3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完成的學術成果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語著作1部,A &;HCI搜索了5篇論文。同時,該學科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獲國家級獎項2項,省部級獎項6項;主辦學術期刊《基督教文化雜誌》(18系列已出版,2005年9月起被納入CSSCI核心期刊數據庫)、《對話》(已出版2系列),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該學科在西方經典譯介方面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成果有主編的苗美學譯著集(四卷),主編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主義》和、、、主編的《外國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等。以及楊恒達近年翻譯的《尼采文集》、楊慧琳主編的《西方文學與基督教書籍及當代詮釋學翻譯叢書》、王譯的《蘭博全集》、夏編著的《德裏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讓-呂克·南希:被解構的* * *等。
本學科在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黃主編的《外國文學概論》、和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評論教程》、楊惠琳、黃合著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六屆外國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梁坤《20世紀俄羅斯作家史》、《啟示錄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範20世紀海內外現代戲劇》、《張秉鈞、、楊慧琳合著的《西方文學理論史》(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楊慧琳合著的《西方文學》。在此基礎上,楊慧琳、張安琪、黃克堅、耿有壯獲得了2004年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和2005年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科還充分發揮跨學科研究的比較優勢,從藝術、宗教等角度逐步形成自己的系列專著。比如楊惠琳的神學解釋學,基督教的背景與文化延伸,移動的邊界,廢墟中的記憶,楊恒達的詩性反叛,耿有莊的視覺體文本,破碎的痕跡,書寫神話,雷立柏的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以及論基督教的規模。外語方面的專題研究成果有楊的《內在與超越:壹個超越的過程》等。Konfuzianismus(德國圖賓根大學出版社,2004年)、楊慧琳基督教在中國:楊慧琳的工作(美國M.E. Sharp公司,2004年)、中國基督教研究(合編,劍橋學者出版社,2006年)等。
(8)電影攝影
為適應當代影視文化新的發展格局,文學院在原文藝學學科的基礎上重組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的研究力量,於2004年2月成立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2007年2月,該學科被正式授予電影科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自2008年以來,壹直面向社會招收電影科學研究生。學科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
本學科是文學院最有前途的專業之壹,有壹批長期從事影視、新媒體教學和研究的專家學者。其中,潘教授、教授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師如陳陽博士、孫白博士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科學研究以影視基礎理論和批評為基礎,關註和跟蹤當代高科技媒體對視聽藝術的重要影響,以及以視聽媒體為代表的新藝術形式的傳播和發展對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上述文化現象的癥狀和特點,及時從理論高度進行深入總結。
該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學科教師出版的專著和教材有《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教育部批準的研究生教材,十壹五重點教材)、《新媒體藝術論》(十壹五重點教材)、《電視劇:行走在文學與藝術之間——90年後的電視劇研究》、《小醜的復活——西方戲劇文化價值重估》。參與“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網絡文藝的傳播機制與審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計劃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
該課題有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這個方向涉及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的知識體系。電影史包括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在港澳臺的發展歷史和當代審美特征。外國電影史包括西方電影史、民族電影史和當代電影發展狀況。東方電影史及其對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電影的研究可以作為重點。電影理論涉及電影本身的理論闡釋和爭論以及相關學科對電影理論的審美闡釋。
*研究方向二影視批評與制作研究本方向壹、從美學、文學、思潮、影像、受眾等不同視角,從理論和方法上研究影視批評與鑒賞,探討其審美標準和特點。二、制作理論包括:(1)影視的戲劇理論,如文學性、原創性、敘事性、戲劇的構成、影視劇的特點等。(2)影視制作各個環節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包括管理、法規、宣傳、策劃、制作、銷售、統計等。
*研究方向3:影視文化形態與新媒體
文化形態顯示,該方向註重以影視為基礎的更高更廣的研究層面,如意識形態、政治、歷史、符號學、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等;電影與新媒體表明,該方向的研究範圍集中在網絡、數字技術、動漫、遊戲、語言轉換、雙向互動等影視新傳播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培養壹流人才,造就壹流學術——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始終不渝的目標。
以學生為本,德才並重,以學者為本,知行合壹,學術為本,教學與科研互動——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壹直秉承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將永遠敞開自己,迎接天下英雄和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