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作為幼師,如何幫助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作為幼師,如何幫助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老師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整體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兒童的健康行為。通過調查發現,孩子挑食、偏食、飲食衛生差、吃飯慢等等。因此,我們進行了壹項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實驗研究。通過實施“體驗改善”、“手把手”、“情緒轉移”、“環境熏陶”、“家庭合作”等有效策略,可以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健康教育可以促進身心發展,增強體質,有效促進智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健康教育還包含豐富的德育、美育和個性的有效發展。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整體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兒童的健康行為。兒童健康教育以兒童健康行為的發展為核心目標。幼兒期是培養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行為的關鍵時期,所以幼兒期的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發現孩子離開父母,融入了幼兒園這樣的“小社會”,表現出很多不良飲食習慣。為此,我們對這個班的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做了壹個調查,發現了壹些突出的問題:(1)只吃偏食,喜歡的吃很多,不喜歡的完全不碰;(2)喜歡吃的吃得快,不喜歡吃的吃得很慢;(3)飲食衛生差;(4)很多蔬菜不吃,壹吃就吐:(5)不喜歡肥肉,有些瘦肉不吃,等等。如何利用健康教育和外部環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將健康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每壹個環節,並使家長積極配合老師實施的健康策略,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實驗方法:觀察記錄、行為分析和實驗。

把握原則:1。尊重和發揮兒童主體作用的原則。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無論設計什麽活動,都要從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出發,這樣才能有效地糾正他們不良的飲食習慣;2.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原則。通過教師的積極行為與教學相結合,引導孩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與家長壹起獲取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糾正孩子挑食、偏食、慢食等不良習慣。

實驗過程:

第壹,體驗提升

大綱強調教師在設計活動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主張兒童在遊戲狀態中積極建構知識。了解兒童在飲食方面已有經驗的基礎,選擇適當的材料和表現形式,增強兒童的間接經驗,並將獲得的新經驗轉化為飲食方面的具體行動。

1.充分發揮孩子對文學作品的喜愛。

兒童文學作品主題明確,充滿童趣,易於理解和接受。它不僅能陶冶孩子的性格,提高審美情趣,激發想象力,發展感受力,給孩子以美的感受,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增長知識,給孩子思想道德上的啟蒙和教育,是孩子喜聞樂見的壹種形式。

在設計每壹個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都堅持遵循遊戲性、趣味性、童心的原則,讓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健康活動成為孩子喜愛並願意接受的活動。而且兒童文學作品素材豐富,內容新穎,更容易吸引孩子。比如兒歌《佳佳和小鴨》,故事《挑食的小猴子》,情景表演《挑食的思考》,自編詩歌《廚房大戰》,兒歌《好吃的蘑菇》,都很有意思。我們復制了這些兒歌,放在櫥窗裏展示,讓家長壹起學。田甜孩子的母親饒有興趣地學著他們說:“這是老師自己編的嗎?”為了孩子,妳真的很努力!"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孩子們認識到了挑食的危害和均衡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並了解了壹些蔬菜的營養價值。為了進壹步強化幼兒所獲得的經驗,在再次欣賞文學作品時,我們適當增加讓幼兒與老師互動的操作性材料。幼兒邊玩邊學,加深了對所獲經驗的印象,使之慢慢溶入自己的經驗框架中。比如在學習兒歌《美味的蘑菇》時,用小紙娃娃表演兒歌,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然後老師和孩子們壹起學習制作紙娃娃《小蘑菇》、《小雞腿菇》、《小大葉蘑菇》,孩子們積極參與,制作紙娃娃,表演兒歌,氣氛十分活躍。以後吃蘑菇的時候,先帶孩子背兒歌《好吃的蘑菇》。那些愛挑蘑菇的孩子,雖然吃得慢,但都能吃完,有時還會驕傲地說:“張老師,妳看,我把蘑菇都吃了。”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文學作品不僅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們糾正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壹首小小的兒歌,壹個小小的故事,都在時刻提醒著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麽做才是正確的。

2.充分發揮藝術表現的作用。

孩子很容易對藝術活動表現出自發的熱情和興趣。在活動中,我們利用孩子的這壹特點,抓住時機,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糾正他們不良的飲食習慣。(1)自編歌曲。孩子似乎天生對音樂活動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唱歌,用優美的旋律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關於食物的歌很少。為此,我們創作了《甜蜜的食物》這首歌。孩子們唱《吃飯不煩》的時候,情緒特別高。歌詞涉及了壹些孩子平時不愛喝的牛奶,面包,肉餅,青椒,蘑菇等等。再吃這些飯的時候,我們有意識的讓孩子唱歌,晚飯的時候孩子做的真的很好:②手工。《綱要》中藝術教育的目標指出“引導幼兒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通過利用身邊的事物或廢棄材料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進行其他活動”。制作“蔬菜人”的活動應運而生。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帶來了各種蔬菜:甜瓜、黃瓜、西紅柿、蘑菇、蘿蔔、土豆...操作過程中,老師只講解了活動的主要規則,孩子們開始有條不紊的操作,每個人的創意都不壹樣。孩子們高興地說:“真好玩,真有趣。”當我們把孩子的作品展示給家長看時,家長也對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感到驚訝。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的體驗得到了進壹步的提升:蔬菜不僅可以吃還可以做成精美的藝術品,孩子們覺得新鮮有趣,大大提高了對蔬菜的喜愛;8繪畫活動。繪畫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第壹次畫鳥,樹和高樓...畫出妳最喜歡的食物。雖然妳看不到有些孩子在表現什麽,但是聽完孩子的故事妳就會恍然大悟。壹個幼童指著淩亂的畫面說:“老師,妳看,這是我最愛吃的蘑菇燉雞。這是我最喜歡的西紅柿雞蛋面。這是炒三絲……”不喜歡的食物也能畫出來,說明孩子對自己選擇的食物的厭惡情緒消退了。

第二,自己動手

1.親身經歷讓孩子感受到飲食的重要性。

人餓了,就得吃飯。如果他們不吃東西,他們就會餓。飲食對人很重要。幼兒明白這個道理,但幼兒幾乎從不忍受饑餓。在家裏,父母想盡辦法給幼兒做各種好吃的,在幼兒園指定的地方吃飯,從來不會讓幼兒感到餓。在體育活動“好吃的蔬菜在哪裏”之後,孩子們因為大量的運動而感到又累又餓。親身經歷大量運動後,人的身體消耗大量能量。為了恢復體力,他們必須補充能量,而補充能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從飲食中獲取。所以,在當天的晚餐中,孩子們明顯飲食紀律好,速度快,食欲大增。孩子自己獲得實踐經驗比說教更容易理解。

2.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蔬菜的多變性。

中產階級的孩子還處於“張口就有飯吃”的階段。發現家長很少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礙事,麻煩,於事無補,甚至可能會出點意外,所以孩子不知道飯是怎麽做出來的甜。於是在“美味青椒”活動中,我們帶著孩子們去食堂幫忙下廚房,選菜洗菜,見證師傅們如何切萊剁肉;看著師傅們做飯多賣力,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們對飲食的濃厚興趣,也體驗了食堂師傅們的辛苦。食堂的壹位阿姨對孩子們說:“只要妳們多吃點,我們就很開心。”孩子們開心地點頭;其次,讓蔬菜為孩子們變魔術。青芹菜在紅色素中浸泡壹段時間,在硬小木耳浸泡的熱水中變軟變大。胡蘿蔔在上面挖個洞,放上鹽,總會“流淚”。陽光下的菠菜變得又幹又黃,但在室內還是濕綠的...孩子們在親自操作這些小實驗時發現了蔬菜的壹些特性,對蔬菜有了更多的了解,豐富了蔬菜知識。動手操作讓孩子見證蔬菜的多種變化,同時了解烹飪過程,體會其中的辛苦,了解食物的來之不易,讓孩子感受到珍惜每壹粒糧食。孩子把飯撒了,不喜歡的扔掉,吃飯時不吃飯的現象減少了。

第三,情感轉移

有效的情緒轉移為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創造了氛圍。老師、家長、孩子之間的態度都決定了孩子的進食情緒。比如午飯時,老師提前告訴孩子,他們想吃的飯是青椒和土豆,並介紹了它們的營養價值。他們還問青椒可以做什麽蔬菜(因為很多孩子不喜歡青椒),同時老師用眼神鼓勵孩子。有小朋友說青椒炒肉涼拌青椒,也有小朋友說青椒炒蘑菇西紅柿。這樣,幼兒的食欲就被激起來了。壹頓飯沒人挑青椒。飯後,老師摸了摸不挑食的小朋友的頭。他們很開心!我們還註重因材施教,重視體質弱的孩子,把吃得少、慢的孩子放在第壹組,先給他們吃,堅持多餐少加的原則,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時候請吃飯快的不挑食的孩子適當餵壹下不愛吃飯的孩子,體現人文教育,增加情感交流。

第四,環境熏陶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在實施兒童健康教育時,不僅要重視幼兒園物理環境的創設,還要重視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在此基礎上,註重孩子之間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營造。

1.物質環境熏陶

為了讓逐漸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孩子堅持下去,防止孩子再犯。我們創造了壹棵“生長樹”,它由許多種蔬菜組成,每種蔬菜都有壹些“寶貝蔬菜”,是孩子們最喜歡畫的蔬菜。每當孩子不挑食,偏食,吃得又快又幹凈的時候,我們都會在他(她)的“娃娃菜”上貼上壹個小禮物,鼓勵孩子繼續。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得到了及時、正確的強化,使其自覺控制不良飲食習慣,表現出良好的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就會隱退,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榜樣角色激勵

榜樣的作用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同齡人之間的相互模仿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尋找能起到表率作用的孩子,也就是飲食習慣好的孩子,多表揚鼓勵,讓孩子產生向他(她)學習的欲望,主動向他(她)學習。當壹個愛挑食的孩子能夠自覺效仿時,老師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其他挑食、偏食的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覺得“我也可以吃壹頓好飯,我也可以挑食,我也可以被表揚”,從而不斷萌發孩子向榜樣學習的欲望,達到自我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的目的。

動詞 (verb的縮寫)家庭合作

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會對他們的壹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這些都不是幾個活動,壹個階段的訓練就能做到的,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堅持。這個任務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所以我們要求家長配合從網上收集各種蔬菜的功能、營養價值、烹飪方法等信息。在創意活動“蔬菜人”中,動員家長引導孩子在家中創作“蔬菜人”,準備好各種需要的蔬菜。很多家長都很細心,有的把需要的蔬菜切成小塊。比如父母珍珍專門帶孩子去菜市場,根據自己的想象買了木耳、蘿蔔條、白菜、胡蘿蔔、黃瓜。她創作制作的《蔬菜人》是班上最好的。這樣,家長不僅知道了我們的活動,也知道了如何有效地配合。家庭教育的壹致性有效地促進了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糾正。

通過前測和後測,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良好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漸形成。可見,在培養中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過程中,我們實施的策略是有效的。幼兒園健康教育目標中,大部分幼兒能夠達到身體發育和自理能力發展的目標:能夠獨立進食,初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知道吃飯是為了營養,註意不浪費食物,與人壹起吃飯有禮貌。

問題與反思:從實驗中我們發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壹個緩慢的過程,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要註意循序漸進,不是通過幾次活動就能實現聽的。在集體教育活動中除了要註意策略,還要考慮環境,家庭教育,大人的示範作用,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壹些日常的教育滲透和手段的運用,並付諸行動,增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