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新課標語文試題點評及備考建議2011。
今年高考是吉林省實施新課改後的第壹次。從試題來看,給我的感覺是意料之中的。所謂“意料之中”,就是有些題比較難,尤其是上冊的閱讀題,比課改前用的全國二冊還要難。
結構上,吉林省選擇了國考中心的“寧夏海南”模式。該模式的新課程試卷特點如下:在試卷結構上,分為I(閱讀)和II(表達),與傳統的I(選擇題)和II(非選擇題)試卷的劃分完全不同。選考內容在第壹冊(閱讀)。“大閱讀”的兩篇文章,既有文學性,又有實用性。命題遵循“測試組等價”原則,最後壹道題為“探究”。與以往相比,其他板塊的占比和分值也有較大變化。比如語文知識與應用的客觀題,不僅挪到了後面,而且題量減少了壹半,從原來的四題減少到了兩題,也就是說只考查成語和病句,分值從原來的12減少到了6分,減分的分加到了詩詞鑒賞題和“大閱讀”上。
綜合來看,這些題目抓住了要考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壹關鍵,體現了命題人對學生閱讀、觀察、思考、整合、表達能力的重視。凸顯了語文註重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訓練思維的本質。必考加選考便於發揮考生特長。這既是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閱讀個性的有效體現,也是新課程必修選修內容考試的有效實施,體現了新舊課程的平穩過渡。
2010高考語文試題可以用以下幾個字來概括:發揚傳統,有所突破;重視基礎,註重能力;強調理性,鼓勵創新。
雖然本次考試對語文知識點的考查有壹定的選擇性,但成語、病句、句子銜接、仿擬等傳統語文知識點仍然是考察的重點,對考生的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概括和鑒賞能力仍然是關註的重點。改變和突破主要體現在試卷結構上,與傳統有很大不同。雖然還是分壹卷和二卷,但傳統的壹卷是客觀題(選擇題),二卷是主觀題(筆答);今年壹卷是閱讀題,另壹卷是表達題。其中,體現新課改精神的選題在壹卷的閱讀題中(俗稱“閱讀現代文學”)。傳統的試卷結構分段突出命題方式,今年的試卷結構分段註重學科學習內容。這種試卷結構的變化可能會對考生產生不利影響:壹是卷壹和卷二都有選擇題和筆試答案,考生答題時可能會手忙腳亂,選擇題容易忘記評分;二、傳統試卷從選擇題到書面答案的過渡壹般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比如把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形、成語、病句、銜接放在前面,但現在這些都調整到後面了,屬於“表達題”的範疇,壹開始是小現代文閱讀,會讓部分考生不適應,尤其是壹旦課文難讀,部分考生會緊張。
今年的聽寫選自《荀子》?鼓勵學習,韓愈()的《雜記(四)》和陸遊的《山溪村遊記》都可以說是經典之作,而成語題目中考查的四個成語對考生來說壹點都不難,病句也比往年簡單。但有些題看起來很容易,卻很難上手(答)比如文言文考試中的“棍”、“翼”、“趣”、“偏”這四個實詞,都是“變態”的解釋,需要考生在語境中緊密理解和分析。另外,具體範圍在古詩聽寫中有規定。
考查真知識、真能力、真思維是高考命題的基本趨勢,靠技能取得好成績的應試訓練會越來越偏離高考命題的要求。而真正的知識、真正的能力、真正的思考,必須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實用文本閱讀》題目的分題(3)和(4)的實質是考察考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邏輯和理性思維。雖然試題強調結合課文,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遠遠高於閱讀能力,甚至超越課文。
今年的作文考的還是材料作文:2010寧夏高考作文立意與寫作立意分析——立意不難,選對角度,夠原創。
2010寧夏高考作文題目和去年壹樣,還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壹種不同於傳統材料作文,吸收了話題作文的先進理念,但又具有鮮明特色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是:只給材料,不給題目;材料包含著深刻而廣泛的含義,具有現實意義;可以從很多角度構思,但觀點離不開素材;有“三自”要求:即自定、自選文體、自擬標題。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新材料作文最大的特點是高度開放和嚴格限制相結合。審題要遵循整體性、多向性、篩選性三個原則。妳要有正確的思維。比如從關鍵句子開始;從分析原因入手;從提議者的情感傾向入手;從事物的內在聯系分析等等。
審題不難。今年寧夏的材料作文,只要抓住材料中“人才成長有壹定規律”的關鍵壹句,就不會“跑題”成為本次作文復習的突破口。材料中的三個小故事,都是在“人才的成長是有壹定規律的”這句話的支配下。“這個規律”的具體內容隱含在材料中——也就是三個小故事所傳達的哲理。觀魚故事的理念是:人才的成長需要壹個適合自己的寬松環境;《狼的故事》重點講述了:好奇心在人才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羅森塔爾心理測試的故事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人才的成長起著巨大的激勵作用。
選擇合適的角度並不容易。是因為學生沒有認真分析材料的前因後果。如果我們去揣摩這三個材料的含義,從不同的角度會有更多的理解。
人才的成長需要壹個適合他們的寬松環境,這個環境是針對社會的,包括:
1,政治清明,思想解放,尊重人格,學術自由,百花齊放;
2.為成功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物質條件;
3.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和空間;
4、不能急功近利;寬容人才,允許錯誤;
5.要有多元化的人才觀,不要用壹把尺子去衡量人才;
6.要大膽使用具有強烈特立獨行個性的爭議人才,等等。
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好奇心對自身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
1,有強烈的好奇心(興趣、熱愛、堅持);
2.不斷體驗、探索、實踐;
3.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探究);
4.有強烈的成才欲望,等等。
積極的心理暗示在人才成長中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這是針對他人的,包括:
1,要有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培養機制;
2.鼓勵人才;
3、要“有教無類”,人人都是人才的教育理念等。
聯系近三年的高考作文,今年寧夏的高考材料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生活,關註生活、關註社會,讓大部分考生有話可說,這也是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價值取向之壹。但這樣壹個限制嚴格的作文,還不足以算是原創。考生很難在中心意思的範圍內有所創新,這壹點在復習的作文中也有體現。
二、2011命題趨勢預測
新課程“寧夏海南”高考題目走向,可能會有以下變化(僅猜測):
第壹,第壹,客觀判斷題會少,主觀答案會多;
二、多設題目考察考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尤其是古代傳統文化的分數(這裏不談古詩詞,我是兩年前在福建讀《論語》《孟子》和評判鑒賞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的先進理念啟發的)。
第三,第三,設置問題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註重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和感悟;
第四,第四,設置問題更註重考生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第五,第五,題目更加貼近考生生活,引導師生學好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用好語文。不管明年高考有沒有這些變化,我們都要把這些內容加入到備考中,做到防患於未然。
三、備考建議
1.語篇類文本重點閱讀大文化方面的文章,如哲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文藝批評等。,並引導學生闡明觀點,理解概念和文章,使其既能客觀判斷是非,又能主觀分析評價。明年可能會有主觀表達題,老師要引導學生做這個訓練。
2.文言文的備考要走出單壹人物傳記文本閱讀的模式,采取多文體閱讀備考策略,即從近年來的單壹人物傳記文本,到雜記、雜文(寫筆記、說理)、序文(書序或禮序)、雜文、小說等文體,仍以文言文的字、句、篇的理解為重點,做到字字落實。有必要對其觀點、寫作意圖、人物形象、思想品質和寫作特點進行主觀分析、評價和鑒賞。明年可能會有壹道主觀分析評價題。同時,對於文化經典的選讀準備也要加強。名句名篇的背誦和默寫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是有可能提高分數的(原因上面已經舉例說明了)。
3.讀古詩詞要下大力氣突破內容理解上的難點。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妳就理解了,無論是欣賞內容還是表達技巧都會容易很多。古詩詞個性化鑒賞的準確表達也需要反復訓練。在閱讀古詩詞文本時,要在有選擇地欣賞名著的同時,註重閱讀“普通人”無名詩人的特色詩詞的訓練。
4.文學、應用文閱讀題中“五選二”的客觀題可能會變成主觀題。個性化的鑒賞,尤其是對課文獨特魅力的敏感和獨特品味,應該是備考訓練的重點,壹定要把握住。
5.語文備考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即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尤其是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後可能會取消客觀判斷題,全部設置為主觀表達題(這樣會增加試題難度,提高對學生語文素質的要求)。
準備作文
縱觀高考全國作文題,呈現出多樣化、命題形式多樣化的趨勢。
作文命題形式上的“解放”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作文命題逐漸走出了話題作文的主流模式。從命題導向來看,高考作文將分為命題、新材料和新材料下的命題作文形式三個部分。
更加關註生活,註重對生活的思考;註重文化背景和文化積澱;註重情感體驗和對人生的思考;弘揚人文精神,講求理性。由此我們預測,高考作文從命題指導思想上看,將更加貼近時代、社會和考生生活,更加註重理性思辨,突出生活經歷,讓考生有話可說,有道理可講。
此外,高考作文命題緊扣“新課標”,鼓勵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課標”特別強調“參與和體驗”,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超越了學生為了避免夾在題目中間而刻意回避社會熱點問題的常規命題。比如2008年全國卷第壹卷,材料介紹了剛剛過去的民族之痛汶川地震這壹熱點事件。四川卷,以“強”為作文題目,大部分四川考生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剛剛過去的地震災害。這兩個征文題目很好地體現了命題人的情感取向和人文關懷。重慶的“生活在自然中”,江西的“給田鼠或它們的天敵寫壹封信”,寧夏、海南的“放飛鳥類”等問題,都涉及到對自然環境的關註。隨著環境的進壹步惡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提出了“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些問題引導考生面對當前的現實,思考人與自然的矛盾,樹立與自然和平相處、珍惜資源的觀念,使他們明白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環境保護。可見,“關註社會熱點”仍將成為未來高考作文命題的關註點之壹。
從命題原則來說,內容會高度開放,限制會逐漸增加。近幾年高考淡化“四不像”作文,胡編亂造,缺乏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道理等。以往開放式的話題作文風格逐漸淡化,“鮮明的風格特征”的要求得到加強。這說明高考作文的“風格”將趨於規範,高考評分標準中對風格的要求將更加嚴格。
從命題題型來看,高考作文會穩中有變。話題作文會被淡化。雖然各地命題有壹定的連續性,但近兩年新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會成為命題題的穩定主流。
從命題來看,將更加註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查,這應該是今後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之壹。
根據以上分析,根據新大綱的新要求,在2010高考作文備考中,必須把握命題特點,積累大量寫作素材,訓練各種文體,優化備考策略。提出以下編制建議:
(1)參與生活,體驗生活,關註社會熱點。要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提高理解和思辨能力,拓展思想疆域,升華人生境界。我們應該更加關註人情世故,熱愛生活,關心他人。“世事洞明,萬事皆學,人經歷,文章皆學。”他們只有熟悉了這個世界,才會寫出真摯真摯的文章。有善良的心,才有感人的文字。所以,思想的融化,生活情感的積累,是備考高考作文的重要內容和措施。
(2)廣泛利用博覽會,加強素材積累。作文素材的匱乏和平庸是很多作文丟分的原因。所以,引導學生多看報,加強素材積累是最基本的措施。途徑如下:壹、豐富人生積累。日常生活中,要做壹個有良心的人,註意觀察,感受有意義的生活素材。二是看課外書。從近幾年的高考來看,高分作文大多文化積澱深厚,文學性強。所以,要寫出高質量的作文,最好的辦法就是豐富文化積累,多看壹些有哲理思想、有真情實感、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章。比如在《美國文學》、《讀者》、《中學生》、《青年文摘》上瀏覽當下中國人的經典,從中汲取營養,從而為寫作打下基礎。三是從教材中汲取作文。課本上也有好的素材,關鍵是積累。語文教材本身就是壹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常新常新。所以,從語文課本中汲取流水,對考生來說可以事半功倍。深入挖掘教材本身的素材,會發現教材中“愛情與家庭”學習主題中的文章,如《陳情表》、《吉翔玄之》、《我》、《地壇》等,都可以作為素材。從長輩的愛如泉湧,晚輩出類拔萃的角度,可以寫“親手養大奶奶”“祖孫兩更相依為命”,讓石米“功在崗位上”“得到提拔和寵愛”。可以這樣寫,因病癱瘓的史鐵生,從此坐了30多年的輪椅。他曾經想過自殺,母愛幫助他走出人生低谷等等。
(3)下功夫,加強語言表達訓練。語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語言技巧最能代表語文技巧。同樣壹件事,別人壹寫出來就讓人落淚,而自己寫出來可能就很平淡;同樣的道理,別人說的那麽深刻,有理有據,自己寫出來可能就沒道理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語言表達是否有技巧。古人雲:“無字之言,不遠矣。”毫不誇張地說,語言的好壞直接影響文章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語言表達訓練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壹是使用規範的語言,二是表達準確、生動,三是表達簡潔、連貫、恰當。當然也要註意訓練不同的文體,要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比如敘事語言要流暢生動,描寫要細膩,敘述要有生動的細節;議論文語言要準確清晰,邏輯清晰;散文語言要敘述與議論相結合,委婉含蓄,具有優美的文采和意境。對於這些,如果考生平時加強訓練,夯實基本功,就可以在高考中“突然驚喜”了。
多年來,高考作文加大了語文評分的力度,不僅是為了表明語文考試要體現語文的特點,因為語文基本功最能說明壹個人的語文水平和能力。如果能在思維和語言上下功夫,練好內功,打磨出壹個特色,體現出壹種風格,這樣的作文無疑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