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為三部分,即民歌、士大夫作品和頌神。《詩經》主要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風、雅、頌、賦、比、和稱為“六義”
《詩經》主要由四個字和雜字組成。《詩經》中能考證出具體寫作年代的詩歌並不多。總的來說,“賦”和“雅”產生的時間比較早,大致在西周;“國風”除“馮祺”和“二南”部分外,均發源於春秋早中期。從寫作性質上來說,《雅俗》和《頌》是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創作的,在特定場合使用的音樂歌曲,而《國風》則多為民歌。《瀟雅》的壹部分類似於《國風》。
在內容上,《詩經》全面展現了中國周代(西周、東周、東周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描繪了中國奴隸社會由盛到衰的歷史面貌。其中,有壹些記載了後稷出生到征服的詩篇,成為關於周部落起源、發展和建立的歷史敘事詩。有的詩歌以玩世不恭的筆調,生動地揭示了奴隸主貪得無厭、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現實地反映了人民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有些詩描寫了征兵人對土地的思鄉之情,對戰爭的哀愁,對征兵人的思鄉之情。當然《詩經》中也有很多詩句,詳細描述了男女之間真摯熱烈的愛情。這些詩歌或聚焦男女之間的追夢,或聚焦男女之間的戲謔聚會,或聚焦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或反映父母的幹涉和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
《詩經》的內容對於我們研究早期的歷史、宗教和社會狀況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和子女以《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不止壹兩個,包括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他們經常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他們的說服力。
《詩經》作為中國第壹部詩經集,已被收入學生課本,成為欣賞和閱讀的經典。
石刻辭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