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詩詞教學的現實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期要求背誦60首優秀詩詞,那麽古詩詞為什麽要背,要積累?這個問題恐怕我們很多壹線老師都沒有考慮過,甚至有很多老師把背古詩當成了應試的必需品。死記硬背可以積累,多種多樣的學習也可以,但“積累”的目的是什麽?如果妳滿口“言傳身教”、“孔子說詩雲”之類的話,熟悉詩歌是不是最好的體現?在很多文章中,我們都能看到提倡背誦古詩詞的好處——陶冶情操,感受祖國文化等等。為什麽讀幾首古詩就能“陶冶情操”,感受祖國的文化?或者,作為壹名教師,能否引導學生背誦、記憶這些經典古詩詞,保證學生陶冶情操,感受祖國文化?在我們的教材中,古詩詞本身所占的比重就比較小,而且由於“詩不可解”,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低於閱讀和寫作的情況也很普遍。如何真正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目前不能忽視的問題。
二,背誦教學的必要性
?著名古典文化學者葉嘉瑩先生說:“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是伴隨著吟誦的傳統成長起來的。古典詩詞中喚起情感的特點,也是與詠物傳統緊密結合的。”這給了我們壹個教古詩詞的方法——吟誦。在古代,吟誦主要是在私塾裏,老師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傾註到吟誦中,整體傳遞給學生。誦經的方式有很多種,而且由於地域和發聲習慣的不同,誦經也分為很多流派。只是在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後,背誦教學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直到民國成立,誦經才被徹底淘汰。雖然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吟誦”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那麽為什麽課標要求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通過韻律和節奏來學習古詩詞呢?為什麽葉嘉瑩等學者推崇“背誦”這種目前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學習方法?
?葉聖陶先生曾說:“背誦時,我們不僅對所學有理性的認識,而且有親切的體驗。不知不覺中,內容和推理就成了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最珍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壹定要達到這種境界,妳將終生不盡。”由此可見,背誦是學習古詩詞的正確方法。在誦經中,很重要的壹點是我們小學生要把這些文化瑰寶內化為自己的氣質等等。
三,背誦教學策略
所幸的是,背誦在當前的學術界又逐漸興起,這讓我們壹線的老師很欣慰——古詩背誦教學有了更深厚的知識指導支撐。但小學高年級開展的背誦教學和現在社會上的背誦研究是有區別的,壹定不能照搬。關於小學古詩詞背誦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
(壹)了解背誦的基本知識
因為誦經壹直是口耳相傳的,所以“古代的作品,我們建議直接用普通話念。壹古音今遠,讀音難識。另壹種是古文遣詞造句,毫無章法。”雖然不受聲調的限制,但我們的古詩詞有自己的發生規律;現在我們在學習誦經,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掌握基本的誦經規則,模仿和參考傳統方言的語調,然後用普通話進行接觸。因此,在教學中,要註意背誦的規律。
?1.平音長度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通常用“平長短”來幫助指導閱讀。但是,在吟誦中,平仄是有壹定規律的。壹般來說,135字的平仄都是短調,可以用“短平”來形容;246字的平音長了壹倍,可以用“壹般”來形容;韻腳處的平音最長,稱為“昌平”。儺音中,升降音比入聲長,升降音和誦經時的短時間差不多。
2.開頭音、結尾音和結尾重音
?壹般來說,開篇音都有壹種開放、寬廣的感覺,念誦時自然有壹種奔放、激昂的氣勢。如李喬的《風》中,“江”、“錢”、“郎”、“萬”、“極”、“斜”等詞都是張口的,所以語調是開放的,讓人感覺竹子“充滿了自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開場音都給人激情澎湃的感覺。比如《書湖》尹先生的《墻》開篇音很多,但也有很多平仄字,讀來婉轉瑰麗。古代很多詩人也喜歡用開篇的聲音來形容自己的不滿,從而達到壹種英雄主義的感覺。比如李白的《秋蒲之歌(十五)》,詩的整體情感應該是以“愁”為基調,但詩人用了大開篇的“陽”韻,讀起來顯得豪放。在指導閱讀的時候,要引導孩子去體驗這種“悲哀”中的巨大怨恨和痛苦。同樣,還有備受爭議的王之渙的《在鷺宿》,就是以“妳”為韻。因其發音綿長,漸次收斂,詩中蘊含著無盡的思想。但詩人也用了很多開篇音,讓吟誦變得開放而富有激情,也應該引導孩子註意自己的感受。
?多無聲音的詩,如羅隱的《蜜蜂》;口音比較重的詩,比如韓愈的《早春小雨》,這裏就不細說了。總之,在指導孩子背誦時,要註意口型對氣勢的影響,從而直觀地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加深理解和認識。
3.古詩中的意象
?俄羅斯符號學家勞特曼曾說,“所有具有符號功能並在聯想軸上引起豐富聯想的代碼,都是與妳所在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的。”這個“符號”可以和我們經常提到的“形象”聯系起來。在古詩詞中,“意象”尤為重要。不理解意象,就無法真正理解詩人的情感所指。《月》《鐘》《芳草》也要滲透在朗誦教學中,有助於把握詩人的感情,使之更好地朗誦。
4.對文學慣例的理解
?壹種文化總有它的規律和慣例。如果我們想學習某種文化,我們必須了解那些法律和習俗。尤其像古詩詞的教學,在朗誦教學中了解那些詩人寫詩的規律和約定,肯定事半功倍。比如古詩詞中的“絕句”,更註重第三句的安排。壹般來說,如果前兩句是肯定的,那麽第三句(某些情況下是第四句)往往會使用疑問、反問、否定、感嘆等句式,避免整體的直白描述。比如李白《秋浦之歌》中的“鏡中不知”(負),還有“運河有什麽好清楚的?”論朱的讀書思想。(問題),李商隱的《嫦娥》和《嫦娥應悔偷仙丹》(嘆息)等詩都有體現。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加以引導,讓孩子更註意誦經的起伏。
(二)感受古詩詞情懷,培養民族歸屬感。
?1.背誦古詩詞培養民族“語感”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有許多詩歌是重復書寫的,節奏明顯,但構圖難免過於重復。而且時間久了,跟現在的生活有很多隔閡。按理說,這樣“古老”的詩詞不適合小學生背誦和學習。但因為它的纏綿,字讀起來很美,但吟誦起來卻頗有壹番風味。就像背誦《劍甲》壹樣,可以獲得“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語感體驗,感受“語無倫次,意無窮”的吟誦境界。同樣的,楚辭、離騷等也可以嘗試作為節選。久而久之,孩子的民族“語感”是可以培養的。
?2.感受文人情懷,培養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詩歌的星空中,有很多文人讓我們敬仰和崇拜。在背誦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多放壹些有故事的文人作品。比如大四學生曹操,壹般都讀過三國演義。如果他沒有讀過,至少他聽說過。朗誦他的短歌,體會“乘風而嚴於此骨”的建安風格,植入少年時代中國文人豪邁寬厚的情懷。再比如蘇軾。我們學了很多他的詩,也可以把他的壹些詞加入到高水平的朗誦教學中。葉嘉瑩先生說蘇軾“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性格”,他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丁奉》(別聽林中打葉聲)、《西江月》(放光野花淺浪)等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豪氣。面對艱難的生活,他的態度很曠達,但可謂“正能量”另外,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他們的作品中夾雜著人格魅力,吟誦也會幫助孩子加深對古代文人的理解和崇拜,從而促進民族“自豪感”的誕生。
(三)背誦教學的註意事項
?1.在背誦教學中,我們教師壹定要抱著壹種“能聽懂固然好,聽不懂也無妨”的心態。“欣賞不是理解。如果我們看花,不需要知道花的名稱和種類,也不會妨礙我們的欣賞。有時候妳知道的比妳知道的更多。欣賞不是理解,但卻是理解或者高於普通理解。”有時候,孩子通過吟誦對詩歌有壹種“不可言說”的體驗,壹旦追求“折磨”,就很容易被摧毀。
?2.在誦經教學中,重點仍應放在引導孩子理解和掌握誦經的規律上。至於在吟誦的過程中與老師給的音準有什麽不同,我們也不用太在意。就像徐健順老師說的,“會朗誦就是明白吟誦的規律,明白詩歌的意義,知道什麽樣的吟誦是好的,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背誦老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