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寫壹篇國際和平的論文?

如何寫壹篇國際和平的論文?

1.接近眼前的生死抉擇

和平是人類最持久、最樸素的追求。和平意味著生存的機會。只有在和平的狀態下,人們才能正常地從事壹切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的建設性活動,只有在和平的狀態下,生命的尊嚴才能得到普遍展示。然而,對和平的執著追求本身就說明了壹個不幸的事實:人類長期以來壹直伴隨著戰爭。

戰爭是人類自己發明的最大災難之壹。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戰爭,不僅僅是武器對人的殺戮,還有平民的無辜受難。戰爭的悲慘後果----生命的喪失、村莊的焚毀和城市的廢墟----壹直由人民承擔。對人民來說,戰爭意味著動亂、恐怖和死亡的陰影。但戰爭總是在發生,人民無法阻止。

在人類歷史上,和平與戰爭就像壹對連體的孩子。壹方面,戰爭手段的廣泛和頻繁使用,使其幾乎成為人類的壹種常規活動。阿裏斯托芬曾通過話劇《和平》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壹直在期待妳,壹直在尋找妳;非凡的期待,非凡的尋找。”這是頻繁戰爭導致和平稀缺的證明。另壹方面,人們也從未停止過創造和平局面,創造戰爭之間的生活的努力。在和平與戰爭的交替中,是創造與毀滅的悲壯交替。如果說過去在這種悲劇性的交替中,人類可以在戰爭的間隙重建生活,那麽現在當可以毀滅整個世界的生化武器和核武器被發明出來,誘發戰爭的因素與日俱增,核戰爭壹觸即發。“生存還是毀滅”這個看似形而上學的問題已經走近我們的視線,成為全人類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毀滅性核戰爭的陰雲下,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在於努力停止戰爭,爭取持久穩定的和平。

第二,和平與反戰的思想探索

戰爭讓人類飽受痛苦,期待和平。但是,持久和穩定的和平取決於許多條件。為和平創造條件反思戰爭這壹貫穿人類全部歷史、堪稱人類常規的活動,探討戰爭的原因,是有幫助的。

在人類思想史上,和平與戰爭是壹對永恒的主題,探索從未停止,涉及內容廣泛。特別是那些廣為人知的傑出思想家,他們深具人道主義,他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但作為思想家,他們並沒有簡單地贊美和平、譴責戰爭,而是致力於戰爭根源的挖掘和戰爭本質的分析,致力於探索擺脫戰爭的可能性和實現持久和平的條件。闡釋思想對我們理性認識戰爭、爭取和平具有重要啟示。

1.探索戰爭的根源

思想家們從經濟、政治、文化、人性等多方面探討了戰爭的根源,揭示了貧困與戰爭之間的聯系。種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沖突往往成為導致戰爭的因素,而戰爭與人們的侵略性和冒險精神有關,尤其是他們強烈的征服欲和野心。但我認為對戰爭根源最重要的探索是揭示專制政權與戰爭的內在聯系。這種思想在西方有很長的歷史。早在2400年前,蘇格拉底就指出,專制暴君通過挑起戰爭,讓人們需要壹個領袖。後來亞裏士多德判斷專制政權是依靠戰爭維持穩定的政權。18世紀,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揭露了專制統治者和神職人員為了權欲、征服和所謂的教義而將人民推入戰爭的真相,指出了對外戰爭和征服與國內獨裁相互支持的事實。當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不約而同地指出了近代的壹個事實:專制國家不僅到處挑起戰爭,而且內部也經常爆發戰爭,即使意識形態相似甚至相同,也難免相見,這與民主國家從未發生過戰爭的事實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反差。這種對比提供了壹個獨特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戰爭是專制政權的固有本性。

專制政權之所以成為戰爭的根源,是因為作為這種政權特征而存在的專斷權力,基本上處於不受限制、不受制裁的狀態,本質上是這種政權的不公正、擴張和征服傾向。事實上,權力擁有者的不公正統治本身正在醞釀內戰。對外,由於專制政權的權力來源、選擇是否發動戰爭的方式和獲取戰爭經費的方式與* * *政權不同,民意的分量和人民生命的分量在兩種政權下有很大不同,這就使得戰爭決策,正如康德所指出的,是* * *政權下最困難的決策,但對專制君主來說,卻可以是“世界上最欠考慮的事情”。所以,壹旦我們擁有或者認為自己擁有了實力,戰爭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對於發動征服戰爭的人來說,這場戰爭可能給他們帶來與它給人民帶來的不同的東西。勝利給他們帶來財富、土地、榮耀和主權的擴張,但為勝利必須付出的代價必須由人民付出;如果戰敗,戰爭的發起者不會對後果負責,壹切悲慘的後果都會轉嫁給人民,盡管人民從來沒有機會對是否開戰發表意見;如果面臨滅頂之災,把整個國家“綁架”為“人質”,甚至把所有的人都帶走,這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屢見不鮮。專制制度下權力與責任的荒謬不對稱,決定了讓戰爭永久化是各個專制統治者的天性。

但不僅僅是因為上述原因,專制制度才成為戰爭的根本原因,而且這種制度有將某些因素刺激和戲弄為戰爭可能性並導致戰爭的傾向。事實上,無論是人性中固有的攻擊性和冒險性,還是某些人的野心和征服欲,抑或是種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都不壹定導致人們走向戰爭,它們只是壹些潛在的可能性。但專制制度註定要把這些潛在的戰爭因素變成現實。因為這種制度不僅給了統治者憑借其權力強迫人們在戰場上工作的條件,使他們的野心和征服得以實現,而且使他們能夠利用欺騙、煽動和暴力思想的灌輸,使人性中本來可能以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方式釋放的侵略性冒險得到暴力和破壞性的發泄。至於在不同種族、文化和信仰之間制造隔閡,挑起仇恨,加深誤解和沖突,把分歧變成戰爭的理由,這是專制國家的慣用手法。

關於專制和戰爭的關系,專制導致戰爭是問題的壹個方面,這個問題的另壹個方面是戰爭對民主國家的自由構成了最大的威脅。威脅不僅來自外部專制國家的戰爭傾向,還因為戰爭必然會破壞民主國家作為人民自由的制度保障的力量平衡。這就是托克維爾所指出的那種危險:戰爭必然會使參戰的民主國家強行將所有人的指揮權和所有事物的管理權集中於行政當局。持久戰必然會使危險的權力向行政當局集中。

戰爭和政治制度之間的多方面關系表明了避免戰爭和實現持久和平的最重要途徑。

2.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

為了避免戰爭,爭取和平,我們需要對戰爭本身采取理性的態度。計劃和平的思想家並不都反對戰爭,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某些情況下贊成並為戰爭辯護。最重要的防禦是區分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戰爭分為正義和非正義的劃分和對戰爭的譴責壹樣由來已久,不僅許多思想家做出這種區分,普通大眾也自發地傾向於這種區分。雖然在“什麽是正義,什麽是非正義”的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但人類已經逐漸獲得了壹些基本的知識,比如:侵略和征服的戰爭,以壓迫和掠奪為目的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基於自衛,捍衛和平與國土、自由與尊嚴的戰爭是正義的。傑出的思想家在戰爭的壹些原則上明辨是非,促進了基礎知識的形成。對希臘人來說,從公元前6世紀中葉開始持續百年的中波斯戰爭,不僅僅是抵抗侵略,更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城邦,與強大的專制帝國進行殊死搏鬥。鬥爭的勝利使希臘獨立的城邦得以生存,並創造了對全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基於這種雙重正義,希臘哲學家和詩人,包括深刻揭露戰爭殘酷性的三位悲劇詩人,都以戰爭為榮,為戰爭辯護。即使是最明確的反戰立場,詩人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也用壹系列喜劇諷刺愚弄民眾、主張城邦間內戰的政治家,贊揚了在波斯戰爭中抗擊波斯侵略者的勇士。世界各大宗教的創始人都反對戰爭,但也承認自衛權,尤其是壹些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比如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對這種權利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阿奎那不僅從戰爭的原因和目的中梳理了戰爭的條件,而且指出暴君通過在臣民中制造爭鬥和爭端犯下了嚴重的叛亂,從而為推翻暴政的行動進行了辯護。在17世紀思想家洛克眼中,戰爭狀態是壹種敵對和毀滅的狀態,這表明了他對戰爭的反感,但同時他又堅決反對為了和平而讓無辜的人遭受暴力。在他看來,這種由強奸和掠奪構成的和平,無異於要求人們充當馴服的羔羊,讓狼毫無反抗地咬自己的喉嚨。人文主義者雨果主張以博愛促和平,向往不再有刀光劍影的士兵,不再有國界,全宇宙壹家親的和平前景。但他堅定地表示,我們永遠不要向和平低頭屈膝,專制下的和平,王朝下的和平。1869年洛桑和會上,雨果提出和平的首要條件是解放,認為“可能需要最後壹場戰爭”。20世紀初,法國社會黨領袖饒雷思針對日益逼近的戰爭,為社會黨人提出了雙重任務:當戰爭只是壹種遙遠的威脅時,我們要用鬥爭來阻止戰爭,但在危機時刻,我們要發動戰爭來捍衛民族獨立。對於正義戰爭的必要性,愛因斯坦以反納粹戰爭為例做了透徹的表述。熊?造夢最好的方法是什麽?我嗎?橋透露韻嗎?哎?康牧牧星報?八個?哎?南方?妳想坐下嗎?剪了慈悲的標題?妳想賭獾鹿嗎?那謝魷魚率書夢歌κ潛匾?暮光之城光頭男苗抄!冰雹?/P & gt;

雖然為正義戰爭辯護的內容和角度不同,但重要的地方有壹個* * *就是基於壹種現實主義的理性態度,我們註意到戰爭與和平在某些情況下的悖論,看到建立在非正義基礎上的和平是不可靠的,是虛假的。戰爭與和平的悖論主要存在於這樣壹種情況下:當和平的呼籲完全無效,正義的警告根本無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拿起武器可能成為和平的唯壹機會。對此,即使是反戰立場近乎極端、視非正義和平勝於正義戰爭的西塞羅也沒有異議。他說,享受沒有騷擾的和平生活是“參戰的唯壹理由”。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要把戰爭的性質轉變為“爭取和平的戰爭”和“結束戰爭的戰爭”。作為壹種基於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這種思想無疑看到了在極端情況下,和平也需要通過戰鬥來贏得。否則,為避免參戰,航行在公海上的商船被壹意孤行、無視國際準則的敵人擊沈,平民被無故殺害,這不僅是對本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不負責任,也不利於。和平建立在什麽樣的基礎上,直接關系到和平以及與和平相關的價值觀的命運。當和平是以屈從於非正義為代價的時候,特別是當非正義是系統性的時候,那麽,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壹個國家內部,這種所謂的和平都屬於洛克和雨果堅決拒絕的“暴政下的和平”,這意味著壹種隱藏的戰爭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的生命和尊嚴得不到保障,這不亞於壹種公開的、露骨的戰爭狀態。然而,和平是珍貴的,因為它是人們生活和尊嚴的前提。面對這種情況,和平或生存的機會存在於重建正義的鬥爭中。

3.戰爭思想的清算

無論何時何地,戰爭的根源都不是人民。但戰爭已經成為歷史上的壹種約定俗成,而與這種不幸的約定相對應的那些道德和價值觀,長期主導著人們對是非的評價。特別是在專制主義長期盛行的情況下,對權力的崇拜將暴力道德化、神聖化,為了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的紛爭而犧牲人民的生命是理所當然的,這往往偽裝成統治和征服的欲望。這些地方通過系統的謊言制造虛假的現實,通過系統的灌輸削弱人的智力,使人容易相信彌天大謊,普遍將好戰性植入人心。當統治者以個人野心冒充民族命運,將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誇大為戰爭的必要性時,戰爭狂熱也會爆發,並像傳染病壹樣在精神受到毒害的民眾中蔓延。但是,為戰爭而死的永遠是人民,他們應該是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主力軍。古今許多傑出的思想家都註意到了這壹點。在探索建立持久和平的可能性中,清算戰爭的思想是題中應有之義。

輕視人命、煽動仇恨、制造分裂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首當其沖受到思想家的質疑和批判。這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往往具有“只此壹家無分支”的不寬容性,可以將差異和分歧轉化為仇恨和戰爭;蔑視人類生命最赤裸裸、最野蠻的表現,就是要求每個人都把自己獻給壹個特別的人。這方面的清算主要是通過批判專制主義來進行的。可以說,歷代批判專制主義的思想家都涉及到了這壹內容。從這個角度批評也是最有效的。這從人道主義逐漸取得了超意識形態、超文化、超國界的公理地位,對生命的尊重日益成為無論何種主義都可以跨越的無條件的道德法則和正義底線,以及與這壹進程同步的專制主義逐漸衰落就可以看出。雖然要求所有人獻身於壹個人的野蠻原則在壹些地方仍然被提倡和鼓勵,但它已經從理所當然變成了非常不合適。

在清算戰爭思想中,對英雄觀念的反思尤為引人註目。在過去,英雄主義的概念把征服戰爭這種蹂躪世界的瘋狂崇拜為壹種英雄行為。這種傳統的英雄觀必然成為歷代人道主義思想家的反思對象,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以伊拉斯謨為代表的壹大批人道主義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認為伏爾泰是反思傳統英雄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他系統而深刻地揭露了這場非正義戰爭的原因和後果。特別指出,征服戰爭不僅造成了無數看得見的災難,而且在腐蝕和摧毀人性方面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災難。他的大量作品以壹種特別耀眼的方式把戰爭這種人類的愚行和罪惡擺在人們面前,敦促人們反思戰爭和自己的精神狀態。基於他對非正義戰爭的原因和悲劇後果的理解,他對英雄主義有著獨特的看法。歷史上壹直被視為英雄的人,在他心目中大多是罪犯。在歐洲歷史上,尤其是中世紀以來的王朝戰爭中,職業軍人成為勇敢美德的化身,受到崇拜。伏爾泰無情地解除了他們頭上的神聖光環,稱“這些編號的殺人犯在歐洲排隊,是為了讓他們不能做更正當的工作。”至於政客和征服者,任何壹個世紀都不缺人,在他看來,“他們不過是壹些有名的壞人。”尤其是那些因為強者有理而自吹自擂的王朝統治者,“這些英雄”不過是“在禽群中大出風頭的狐貍和黃鼠狼”。與歷史學家將目光固定在國王和征服者等傑出人物身上的做法相反,他無限關註那些開啟人類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在國家之間的戰爭中不顧國際和宗教差異,建立廣泛聯系以促進溝通和理解的人。不管他們的地位和境遇如何,在伏爾泰看來,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對於這些遊離於歷史學家視野之外的人,他作了如下評論:“進步應歸功於分散在歐洲某些地方的少數智者和天才。幾乎都是默默無聞很久了,有時還被迫害。當世界被戰爭蹂躪時,他們照亮了世界,安慰了世界。”(3)伏爾泰的英雄觀不僅撕掉了人們所崇拜的“英雄”的面具,打破了野蠻原則強加於人的詛咒,同時也為超越狹隘立場、增進知識、造福人類的人們提供了壹種全新的高贊英雄標準。它有助於人們把錯位的英雄崇拜熱情轉向真正崇高的人和事,轉向和平與建設。在伏爾泰之後,更多的思想家致力於抵制仍然支配著許多人的破壞性的、狂熱的英雄主義觀點,這種觀點使人們傾向於輕視生命,傾向於勇敢和無情。杜威提出的“廢除戰爭的唯壹途徑是讓和平成為英雄壯舉”就是壹個例子。值得註意的是,相當多的思想家在對戰爭思想的反思中,將理性的觸角伸向了愛國主義,並對這壹概念進行了重新認識和詳細分析。比如德國啟蒙運動領袖萊辛把“明?積分?妳說回力的壹天嗎?賴龍筆遊?賴露水,妳覺得這樣不好嗎?妳怎麽了?什麽是綠園,綠園,綠園,綠園?那又怎麽樣?9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海涅在批判德國專制政治時,將愛國主義分為兩種:狹隘仇恨的德國愛國主義和開放熱烈的法國愛國主義。至於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而出現,並在19世紀以來不斷引發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民族主義,則被置於理性精神的審視之下,成為戰爭思想反思的延伸和發展。

還必須提到的是,人們早就註意到,壹些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使人們對是否發動戰爭采取輕率的態度。修昔底德發現伯羅奔尼撒戰爭受到雅典年輕人的熱烈歡迎,他們渴望在戰場上贏得榮耀。這種與殺戮相關聯的榮譽感,和戰爭的歷史壹樣古老,伴隨著戰爭本身延續至今,雖然沒有逃過思想家的理性審視。歐裏庇得斯在悲劇《婦女請願》中揭示了運氣讓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認同戰爭:“人們投票贊成戰爭,沒有人會想到自己會遇到死亡;死亡還很遠,他只想到別人會面臨那種不幸的命運;但如果他自己投票時也面臨死亡,希臘人就不會被戰爭的瘋狂吞噬。”其實,那些在當代叫囂或加入好戰喧囂的人,應該以歐裏庇得斯的啟示為鏡,照照自己的內心深處。如何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出選擇,不僅關系到當下的每壹個人,也關系到子孫後代的安全與福祉。在這個問題上,人們是相當矛盾的。壹方面,人類是所有動物中為後代打算最多、最遠的,很多人甚至為此鋌而走險;另壹方面,對後代最大的危險不是盲目就是魯莽。就像很多人在極其嚴重的生態危機面前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斬斷子女的道路壹樣,很多人不管戰爭會給今世後代帶來什麽樣的災難都渴望戰爭,壹些地方集體加入好戰的喧囂,出現戰爭痙攣。

對各種戰爭思想的清算表明,為了創造壹個沒有殺戮的和平生活環境,在建設正義社會的同時,人們還需要在自我反省精神狀態的基礎上,克制自己的破壞欲望和沖動——這是所有致力於和平的思想家留下的精神遺產。

4.世界主義與世界政府的理想

為了和平和正義,建立壹個超越地區、文化和宗教界限的世界政府是西方的古老夢想。它基於各個地區或國家之間頻繁發生戰爭的現實,依托於世界主義。在和平之路的探索中,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在精神維度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壹個有趣的事實是,探索和平之路的人都是世界主義者,甘地可能是少數例外。我想這是因為他和他的民族都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緊迫任務。世界主義建立在正義和人類立場的基礎上,它將人性置於國籍之上,將人類的共同利益置於任何特定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之上。所以世界主義者把對人類的忠誠放在所有責任之上,認為自己首先是人類的壹員,然後才是特定民族、特定國家的壹員;這種立場和胸懷必然伴隨著精神上的包容,尊重差異和多樣性,致力於從差異中尋找* * *從多樣性中尋找統壹。早在古希臘,世界主義就已經萌芽並成長。雖然城邦之間有很強的排他性,但整個希臘世界的幾個聖地和節日挑戰了狹隘的地方觀念,傳遞了壹種“世界性”的精神。這種精神尤其受到那些視野開闊、思想突破了城邦界限的哲學家和詩人的青睞。世界主義是繼羅馬、世界帝國時代以及中世紀創立的普世基督教會和大學的催化之後,在思想界頗具影響力的精神傾向。但在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民族國家逐漸形成之時和之後,它才真正應該成為遏制戰爭的重要精神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戰爭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大,越來越血腥。世界主義者認為,世界主義國家是人類的家園,是世界和平的保證。為了和平,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對世界施加影響。比如16世紀,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謨撰文揭露黨性的狹隘,呼籲理性、寬容、公正地解決爭端,人類和諧共處;他的歐洲統壹夢,作為壹份寶貴的精神遺產,深刻影響了以後的歐洲知識界。在公元18世紀,萊辛已經明確提出要超越民族偏見,不屈服於宗教偏見,並通過劇本《智者丹娜》表達了世界是壹個整體、人類大家庭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源的思想,倡導宗教寬容和人類和諧。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陷入民族主義狂潮的歐洲不僅成為各國混戰的戰場,交戰國之間的仇恨也成為壹種氛圍和壹種習慣。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超越國界的正義立場,無異於把各方面的仇恨引向自己。而羅曼羅蘭卻超越了混戰,以超越混戰等壹系列文章公開向仇恨宣戰,並說“祖國還正義嗎?”“良知,永恒的真理還是祖國?”尖銳的問題推給人。在歐洲,世界主義者有著悠久的精神血統。從這裏所提到的,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正義之聲安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他們與非理性世界對話的努力,促使迷茫中的人們回歸理性。

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每個國家的主權往往成為實現國家間和平的最大障礙。尋求和平之路的人尋求壹個能夠遏制戰爭並實現公正和平的超國家機構是合乎邏輯的。最早明確表達世界政府理想的是但丁的《論世界帝國》,當時還處於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交。伊拉斯謨的《和平呼籲》、法國聖皮埃爾的《永久和平計劃》以及盧梭對聖皮埃爾永久和平計劃的總結,都熱烈響應了這壹理想,都是關於世界政府理念的重要文獻。但最系統的論述和論證,還是康德。在《論永久和平》等壹系列相關著作中,他提出通過建立全球政府和平解決爭端,歷史將克服戰爭等國際關系形式,走向永久和平。他認為,通過建立普遍法治的市民社會,然後建立國家聯合體,實現世界和諧,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自然而必然的過程。他用三個關於永久和平的正式條款集中闡述了這壹點:第壹,每個國家的民事制度都應該是* * *和制度;第二,國際權利是以自由國家的聯盟制度為基礎的;第三,世界公民的權利將僅限於普遍友誼。康德的思想和理念被黑格爾嘲諷,甚至被很多“現實主義者”嘲諷為烏托邦,但其生命力和可操作性卻被後來的歷史發展壹步步證明。

談到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國家主權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主義精神意味著比愛國主義更高、更廣的忠誠;為了有效或有意義,世界政府機構意味著每個國家必須放棄部分主權。壹個所有國家都擁有絕對主權的世界,只能是壹個戰爭之劍高懸,禍害無窮的世界。大概正因為如此,探索和平之路的思想家往往對國家主權持保留態度。當主權在某些地方成為對抗正義的碉堡,阻礙建立正義與和平的努力時,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審視主權的概念。

無論如何,寬容、尊重正義和世界主義為人們消除社會災難和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壹個基本的精神框架。

三。創造和平局面的實踐(壹)

壹部人類歷史就是壹部戰爭史,或者說是壹部人們在戰爭和戰爭的陰影下爭取和平的歷史。在爭取和平的鬥爭中,除了思想上的不斷探索,還有實踐上的不斷努力。這些努力已經或正在發揮遏制戰爭的作用,其中有些對爭取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1.和平主義運動

和平主義是反對使用暴力解決沖突,旨在消除戰爭,爭取各民族間持久和平的努力和主張。它是壹種思潮,壹場社會運動。和平主義作為壹種思潮,可以追溯到古代,作為壹種運動,在歐洲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最早的大規模和平運動出現在暴力的10和11世紀。這就是10世紀末始於法國,110世紀初傳遍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上帝和平運動。這場運動的實質是在戰爭頻繁的情況下采取措施減少戰爭,在戰爭狀態下遏制和減輕野蠻行為;其方式是通過多次宗教會議發布神的和平令和神的休戰令。上帝的和平秩序要求基督徒集體宣誓支持和平。主要精神是戰時禁止私鬥,保護非戰鬥人員,禁止在任何情況下侵犯僧侶、香客、商人、婦女兒童、農民及其財產。通過上帝的休戰令,在某些日子(比如壹周中的某些日子,某些宗教節日和大齋節)逐漸禁止壹切戰爭。回顧第壹次和平運動的兩大內容,即把戰爭限制在壹定時間內和保護非戰鬥人員,實際上是對希臘城邦時期宗教節日產生的壹些做法的回歸,比如奧運會期間希臘全境需要休戰,前往比賽的旅客無論來自哪裏,經過哪個城邦,都不允許受到打擾和侵犯。這是壹個在西方很早就可以追溯的傳統,壹直傳承下來,向後延伸。在這個傳統鏈條中,以拒絕參戰著稱的貴格會教徒是值得壹提的重要壹環。17世紀中葉,貴格會在英格蘭和北美殖民地興起。他的學說的精神特征是和平主義,認為暴力導致分裂,壹切具有崇高道德價值的行為都是人類團結的深刻而潛在的表現,因此他反對任何戰爭。貴格會教徒因為他們的信仰拒絕參加戰爭,但這無法避免戰爭。正因為如此,基督徒有壹種治愈戰爭創傷的特殊責任感。從興起到現在,基督教徒在西方的每壹場戰爭中都盡力為交戰雙方提供援助,並致力於通過教育渠道消除既是戰爭原因又是戰爭後果的仇恨和誤解。⑤

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中,和平主義都可以分為絕對的和有條件的。絕對和平主義無條件反對武力和戰爭。然而,這種學說是寬容的,但卻是不明智的。和平主義所依賴的價值理念是對生命的尊重,這使得無條件反對壹切戰爭的絕對和平主義在實踐和邏輯上都面臨著不可逾越的困難。當面對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敵人時,反對戰爭就等於讓無辜的生命被毀滅。二戰期間,當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我們的土地,當納粹軍隊踐踏法國土地,當納粹空軍日夜轟炸倫敦上空,拒絕拿起武器就等於把祖國交給侵略者,讓生命和文明壹起毀滅。更何況在這種情況下,在戰爭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拒絕上戰場,正如壹些評論者所指出的,實際上是把本該與他人共擔的危險推給了他人,這就產生了壹個道德問題。羅爾斯曾批評說,拒絕在任何條件下參與所有戰爭是壹種幼稚的、不可避免的不寬容的觀點。6.在我看來,幼稚在於不理解特定情況下戰爭與和平的悖論;這也導致不容忍否認任何正義戰爭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很少有具有和平主義思想的傑出人物是絕對反對武力的。甚至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這些和平運動無可爭議的代表和精神象征,也支持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武力。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反對在英國危難之際要求自治,但支持印度軍隊前往歐洲戰場“保衛帝國”,號召在英國的印度人在戰爭中做些工作,並號召願意參加的人註冊成為誌願者隊伍;第二次世界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