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七月詩派政治抒情詩的創作

七月詩派政治抒情詩的創作

綠原在20世紀40年代致力於政治抒情詩的創作,對光明前景的執著追求和對國統區黑暗勢力的尖銳揭露是其主要特征。《為了自由》和《面對真理的伽利略》都是當下的名作,而《為了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則涉及面廣,內容深入,對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有很多嘲諷:鴉片批發,靈魂買賣,自我消失,落水。壹句類似“在大街上,警察在賣國”的雙關語詩,嘲諷了蔣介石通過《中國的命運》壹書加強意識形態控制的荒謬。《終點,另壹個起點》冷靜地提醒善良的人們,勝利來之不易,必須用戰鬥來捍衛。詩人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很有遠見。他的作品達到了更深的思想層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朱踐的《沈默》以辯證的思維預示了“沈默中聽雷”的歷史轉折,而杜谷和魯美則含蓄地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

七月詩派的壹些詩人先後到延安或短暫進入根據地、解放區,新世界、新生活引發新鮮感受。五月,胡錚稱贊延安是這座城市中的“芳香之城/夜光之城/紅色之城”。艾沫的《躍進》描寫了進入延安的新奇和興奮,可以代表先進青年的感受。鄭思的組詩《前進》描寫了桂北敵後根據地軍民的生活。李露的《延安三歌》提煉了延安生活的日常片段,歌頌了這裏自由、開朗、蓬勃的生活,從普通人身上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比如《泥土》四行字就包含了豐富的含義:“永遠把自己當珍珠/永遠害怕被埋葬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讓人家把妳踩在壹條路上。”

七月詩派是自由詩堅定而成功的實踐者,他們熱愛詩歌的自由。在語言的運用上,他們偏愛口語的生動、質樸、清晰、豐富,追求詩歌語言的散文美;在審美風格上,他們崇尚“力量之美”,表現出陽剛之氣,成為40年代詩壇最具英雄主義、理想精神、浪漫主義和力量之美的現實主義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