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銀都的主要思想

李銀都的主要思想

李因都在經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清初散文家王琬說“當代無師,經學修其知者,吾有二人,謂顧之寧為人,梅子而生”。可見他在當時的經學史上與顧齊名。顧在《抄書序》中說:“生而今知經者,必自學也。”他推崇朱成的理學,反對心學。他繼承了管雪的傳統,弘揚了張載以理教人的思想,主張人不僅要清正廉潔,而且要有所作為。他在向朋友們講述自己的學術研究時說,他花了10年的時間研究朱全集,希望把朱的思想與四書聯系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雖然有人嘲笑他,但他不為所動,認為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

他提倡“古為今用”、“古為今用不看其意,而看其用”的理論。他認為深入研究經學的目的是為了熟悉古今治國之道,以利國計民生,並將這壹思想付諸於學術實踐。在他的《壽啟堂文集》中,謀略論占了壹半的篇幅。在13篇關於謀略的文章中,曹雲、勝學、荒政、治河、史法、鹽政、錢法、墾荒、用人等9篇是治國興國的理論。在這些文章中,既沒有迎合之詞,也沒有粉飾之詞,而是指出了源頭的得失,批判了時代的弊端,有辦法挽救治理。比如《曹雲》裏,“漢武官員為很多人服務,所以不給他們持續的痛苦。官多但不用。淘汰多余的人,服務很多人,是沒有用的。”從它的角度來說,國圖勝縮,用的奢侈。“該命題對當前的機構改革和勤儉建國、富國富民的方針具有借鑒意義。

《用人》中說:“周漢以來以人論人,唐宋以後以言論人,君子不以言論人。從孔子開始就有人說了。今天,世界上忠孝誠信的利益是隱藏的。能說出來就不用做了。再說,妳也不能說?”他主張“以言取人”,反對“以言取人”。他還說:“有資格做丈夫的人都有他們的缺點。先王造法壹代,以新大陸之耳目為資歷,再以言為資歷,以堵人才進之道。”反對資格論,主張用例外的方式選拔人才。他還說:“我認為選舉不可能沒有壞處,但世界上壹定有壹個沒有壞處的法律,而且它能被很好地利用。”龔克不能被拋棄,但它可以被利用。如果要用的話,還是謹慎要求用人的人比較好,但是要註意平衡的標準。”他還說,選拔人要嚴格考核。這與選拔德才兼備、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的原則和程序完全壹致,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鹽政》篇,“古人創世之初,類取於民,而用之常足。之後又給了幾百次,但使用有益。國富民窮,節儉奢於世。所以,夫主在上,力行節儉,竭力竭澤而漁,再添點什麽,是時代之壹,世代享用。“總之,提倡‘利民’和‘勤儉節約’,可以減輕農民負擔,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可以為今用。

《勝學》篇,“今弊極壞,其患奢也。它的風是從上面來的,叫它王侯之家,壹匹馬的糧食,要幾千塊錢,吃壹頓要幾百塊錢,這樣會尷尬得無地自容。此令不禁,但驕源不絕,貨賄之流不絕。欲清其源,須從上而下。”我說的話,就像今天李銀都面對的,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此外,他還談到了《錢法》中如何疏浚河道,防止水災,擴大灌溉,以及如何發放貸款,發展貿易,穩定市場物價,增加財政收入。《荒政》中說要以豐補歉,防止饑荒。在《墾荒》中,我們講軍隊怎樣開荒種地,怎樣幫助士兵支援農業,怎樣減少國家開支,怎樣減輕人民負擔。在《漕運》中,我們談到了運輸、建倉、開渠、開荒、屯糧等等。我不想壹壹列舉,這充分體現了李銀都把實事付諸實踐,註重實學的觀點。它完全講的是治國富民之法,這與顧的“六經之旨,應與現世之事相結合”不謀而合。這對科教興國,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具有借鑒意義。李銀都早年以詩出名。他在《壽啟堂文集序》中說:“其文可上溯至班瑪,但為詩所隱,為名士所重視,壹時風行於國內。”顧在《報恩李》壹詩中寫道:“得了,便是大詩人”。可見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不亞於儒家經典。李銀都著作54種,其中詩集、詩歌評論、詩歌理論等40余卷。就像他對朋友朱昌源說的“我寫了壹輩子詩,寫了幾百萬字。”據此,李銀都可以稱得上是壹位偉大的詩人。

李銀都的詩源於風騷、古謠、樂府,杜甫的詩是他的宗教。有壹次在壹次宴會上,大家談到杜甫的詩,他要諷刺地讀。有的人覺得是偶然,問了其他問題,就可以應付了。他主張詩必盛唐,認為只有盛唐詩歌達到最高境界,後世皆有流弊,不足為法。在風格上,他主張“直抒胸臆,剛正不阿”。他對詩歌的構圖和句法非常講究,堅持“寧拙不應纖瘦,而應素淡多彩,而應厚重不澀”。《四庫全書》的總論說,他的詩“生機勃勃,朝氣蓬勃。”李蔭蔽最擅長五言律詩和曹榮的詩論,把他推上了壹代詩壇的頂峰。在詩歌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著有《詩說》、《韓詩評》。陜西傳統文化學院成立於9月28日,1998。辦公室設在Xi安的關中書院,有400年的歷史,環境優美。會長為鄭女士。幾年前,他們與陜西省管雪學會、李二曲研究會、xi文史館聯合舉辦了關中李三學術思想研討會,有來自陜西省及周至、富平、眉縣的6543.8+000多名哲學史學界專家學者參加。大家重點討論了明清時期陜西的思想家、教育家、傑出學者李二曲、李因渡、李白的學術思想、歷史貢獻、對關中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當時和今天對他們的評價。

在談到“關中三李”的歷史地位時,鄭女士說,他們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優良的學術品行,在歷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當時及以後,有“西學”、“理學之源”、“龍在當代,人在天庭”、“盛世羽儀,文人木鐸”、“李三的情況不同...但他們都受到了節操的影響,遍布全國...足以信此輩而傳世”和“壹代真儒,三秦壹士”康熙皇帝親自給李二曲的匾額“曹高智解”,拒入朝,使關中士人名揚全國,為士人所景仰。

“關中李三”通過交遊、吟詩、回信、公寓解惑、寄情山水、傳世著述,為關中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時傳播區域很廣。

A.李二曲學術文化活動的地區:省內周至、阜平、長安、華山、通州、興平、涇陽、高陵、鹹陽、臨潼;省外有項城市、揚州、常州、蘇州、無錫、江陰、靖江、杭州。

B.李蔭都學術文化活動:阜平、周至、長安、禮泉、岐山、延安等。在省內;省外是代州、雁門、五臺、太原、大同、禹州、淶水、涿州、保定、北京、德州、濟南、太和、鳳陽、揚州、荊州、武昌。

C.李博學術文化活動區:省內梅縣、周至、長安、岐山、武功、商縣、耀縣、藍田、勉縣、漢中、城固、洋縣、寶城;省外有南陽、樊城、長沙、衡州、荊州。

2.雖然基本內容不同,但都有統壹的學風,從不同側面凸顯了關中文化的鮮明特色。概括起來,它包括:

參加管雪並學習其他哲學。

b、不畏權勢,講究倫理,講求操守,不斷追求完善人格的道德風範。

c、鄙棄空虛,崇尚實踐學風。

d、剛毅灑脫的風格和韻腳。

e、有教無類的師德。

邪惡貪婪和友誼的情緒。

通過傳播關中文化,“關中三李”思想影響深遠。表現在

(壹)李二曲自杭歸時曰:“郡民聞其事,帝留之,士紳送別,雨哭而散...建書院,獻畫像,隨其教。”“江浙之間聽過兩首孔子的歌——高如泰山北鬥。”

(2):當時,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甘肅等地經常寫信或親自向李三求教。據記載,天水壹位秀才每次接到李二曲的信,都要焚香、沐浴、誦讀三遍,敬佩之情令人感動。李三與當時的大學者交朋友,不避艱難險阻,成了生死之交。李二曲與顧誌趣相投,顧多次到周至見面交流,留下了佳話。李商隱與著名儒生顧、朱彜尊、傅山成為摯友。顧進了監獄,又發了壹封求救信。李蔭都“冒著酷暑進京,行三千裏救之”,震驚全國,致使李蔭都“詩人們蜂擁於府邸,使其無法容身”,“郵政使者聞之,絡繹不絕”。

(3)使關中文化傳遍世界並發揚光大,好評如潮。“吾秦,吾窮文筆,灑千祭,使天下正義無盡。”“李三以節操聞名,儒生無不推崇,都強調倫理道德。”

(4):20世紀中國史學大師侯外廬、馮友蘭,教育史專家陳慶之先生,他們的著作中都有專章論及李二曲等聖賢(其中以第壹李二曲更為詳盡)。

鄭女士說,當代學者對二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各界人士對向先的研究也有所重視,但對李蔭都和的研究並不滿意。很多學者擔心哲學家會逐漸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