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詩歌傳統的過程中,杜甫的詩歌作為北宋自清以來道德和詩歌藝術的典範,受到王安石和蘇軾的推崇,並在此時得到進壹步的推崇。黃庭堅曾說:“老杜雖顛沛流離,卻不曾離朝壹日,故擅時事,句句深刻,是古代作者所不及的。忠誠的精神是自然的。”(引自潘子珍的詩)“忠義”“善於講時事”點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詩歌並非對現實漠不關心。事實上,他早期的許多詩歌都充滿了現實關懷和批判精神。隨著文字獄的日益增多,黃庭堅的詩歌觀念發生了變化,主張詩歌要詠情,但“亦要庭辯而不諫,以怨陶,以怒鄰而罵席。”這種對抗現實刺的詩歌態度,在北宋後期時局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被江西詩人普遍接受。對“深刻句法”的評價,體現了黃庭堅對杜甫詩歌藝術的遵從,他對杜甫在煉字、造句、寫作等方面的藝術特點,以及杜甫詩歌的藝術境界,都作了許多細致的分析。在這些分析中,往往能看到他自身的審美追求和宋詩的時代精神,如他對杜甫詩歌的評價,如“無詞無處可尋”、“平川高山深水”等,實際上反映了他自身重視讀書、崇尚推陳出新、追求平淡無味、音準深邃的審美境界的特點。
黃庭堅以其鮮明的詩學觀念和卓越的詩學成就,反映了宋詩的美學風格,引起了詩壇的關註。而且他為後世詩人提供了具體的創作路徑,使他們有詩法可循。所以黃庭堅獲得了很多詩人的支持。陳師道燒掉了他的舊作品,轉給了黃石。他的創作成就使他很快與黃庭堅壹起成為這壹詩歌流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