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先秦文學的壹個基本特征就是不分是與非。

先秦文學的壹個基本特征就是不分是與非。

先秦文學的壹個基本特征是文史哲不分。

總的來說,先秦文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學創作主體經歷了從群體到個體的演變。

2.先秦文學的形式,壹方面是文、史、哲的區分,另壹方面是詩、樂、舞的結合,成為先秦文學的壹大景觀。

3.先秦文學的發展與先秦社會文化的發展。

下面詳細闡述壹下。

1.先秦文學創作的主體經歷了從群體到個體的演變,個體的身份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

根據文獻記載和歷代著名作家的評論,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文學創作主體的演變軌跡:

1,群創時期,主要出現在人物出現之前,以群唱為特征。它的主要作品應該是勞動音樂歌曲(包括農業祭祀和舞蹈),它的基本審美趨向是實用性。

2.夏商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為背景,巫師開始作為個體文學創作者出現,以巫術為目的創作的韻文是當時的主要作品。

3.從商周到春秋時期,史家脫離了原始宗教,成為新文化的代表。當時重要的著作主要是史家記人、觀天象、記述舊經的雜文。

4.西周春秋時期,貴族成為這壹時期文學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詩歌是這壹時期保存最完整的作品。

5.春秋戰國至戰國末期,興起於貴族和庶人之間的“士”階層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諸子散文》是這壹時期最具特色的文學作品。

總之,先秦文學作家從群體到個體,身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勞動者到巫女,從史家到貴族,再到文人,其演變過程與文學繁榮的趨勢是壹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樣性使文學在體裁、主題和風格上豐富多彩。

第二,先秦的文學形式,壹方面是文史哲的區分,另壹方面是詩、樂、舞的結合。

文史哲不分,主要包括《尚書》所列著作、《春秋左氏傳》、《國語·戰國策》中的史家記人記言散文,以及《莊子》、《孟子》等春秋戰國各哲學流派的散文。他們的創作目的明確而務實。雖然簡單或者文藝,但是很多作品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的做到了。

早期詩歌的作品充滿了場景、背景和表演。《詩序》(毛詩集總序)中說“詞不足則歌,歌不足則手不知舞”,表現了先秦詩歌文學的特點,即詩、歌、舞三結合。詩只朗誦不跳舞,最早應該出現在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和龍樂府民歌(讀唱隨樂)中,而朗誦不唱歌的時代最早應該出現在朗誦文學的自覺時代——魏晉。

第三,先秦文學的發展與先秦社會特別是文化的發展是壹脈相承的,在不同階段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夏商時期、西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1,夏商文化背景相同,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所以夏商文學在內容上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

2.從西周開始,中國進入了以禮樂為標誌的理性文明階段,時代精神從敬畏鬼神轉變為尊重道德,所以周代的文學更加關註歷史、社會和人生。比如歷史散文,用歷史來表達對現實的關註。

3.從內容上看,戰國時期的文學雖然百家爭鳴、百家爭鳴,但都表現出立足現實、著眼現實的特點,很少提及春秋時期流行的“天命”觀念。從藝術上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產生了風格迥異的散文和詩歌,與前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