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標準德語的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早在標準德語形成之前,今天的德國就有很多日耳曼方言,比如法蘭克語、撒克遜語、巴伐利亞語等等。很長壹段時間,德語只存在於各地方言中,也只是普通人使用的語言。學者,傳教士和達官貴人,他們是社會的上層階級,用拉丁語而不是德語交流。最早的德語書面記錄是壹本小型拉丁-德語詞典,出現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語自出現文字以來就被封建精英所壟斷,而且主要是以詩性語言的形式出現,超出了普通人的掌握範圍,阻礙了德語成為統壹的文化語言。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6世紀。在此之前,德語是今天的德國人聽不懂的。人們必須像學習外語壹樣去理解這些古老的德語。
到了15-16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德語已經被普通大眾所使用,壹種統壹的、大眾化的語言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從65438年到0522年,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馬丁·路德出版了德語聖經,成為標準德語形成的重要裏程碑。此後,隨著出版業的興起和各種書籍的出版,德語散文取代了古老的詩歌語言。17世紀後,德國的語言學家、詩人和作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德語憑借自己的智慧,在表達能力、結構嚴謹、修辭優美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席勒、歌德、萊辛、海涅等壹代又壹代的文學巨匠和詩人也因此走進了世界文壇。他們為統壹的、完善的、大眾化的德意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新事物的不斷出現,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德語也經歷了壹個飛速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語言詞匯方面,已經超過了654.38+00萬,達到了驚人的水平。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今天的德語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和法語、英語相提並論,成為世界語言森林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前面講了德國古代部落發展至今形成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國有許多方言,人們可以從他們的方言和口語中分辨出大多數德國人來自哪裏。雖然二戰後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廣播電視得到了廣泛普及,但方言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如果壹個巴伐利亞人和壹個下撒克遜人用他們純正的方言說話,他們需要壹個翻譯來相互理解。在德國,北方人壹般說標準德語,比如漢堡人說的德語,清晰響亮,通俗易懂。最難懂的是南德說的德語,就像北京人聽粵語不知道說什麽。正因為德國方言眾多,所以壹個學了很多年德語的外國人,即使德語學得再好,剛踏上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也會感到害怕。
世界上有壹億多人把德語作為母語。除了德國,沿德國邊境還有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大部分地區、南蒂羅爾、意大利、比利時壹小部分地區、阿爾薩斯、法國、盧森堡。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使用德語還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壹般認為已經超過1億。雖然德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較小,但它在文化領域的地位更為重要。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書中就有壹本是用德語寫的。德語作為翻譯文本,在英語和法語之後,位居世界第三。而且在把其他語言翻譯成德語方面,他是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