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朱自清信息

朱自清信息

朱自清(1989—1948),原名華子,字沛縣,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江蘇海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65438年至0925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成為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他是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抗戰勝利後,他仍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專政的學生運動。1947,朱自清簽署十三教授宣言。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北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支援日本的示威遊行,並簽署了《抗議美國支援日本政策和拒絕接收美國面粉宣言》。1948年8月20日,因病致貧在北平逝世。他寫過《痕跡》、《隨筆》、《妳和我》、《倫敦雜記》、《閻石誌編》、《紀* * *》等文藝作品。朱自清(1898.11.22—1948 . 8 . 12)原名華子,後改名為子清,有壹串。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1912進入小學高壹,1916高中畢業後進入北大預科。睡吧,小人兒,1919二月寫的,是他的第壹首詩。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與者,在五四浪潮的影響下走上了文學道路。

65438-0920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浙壹帶任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詩刊》由俞平伯等人於1922年創辦,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歌刊物。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的成員。長詩《沈淪》發表於1923,此時他還寫出了《槳影燈影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在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1927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名作。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他寫了壹些關於歐洲的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1937,隨學校南遷昆明,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講授宋詩、文學研究等課程。在此期間,我寫了散文語義陰影。1946從昆明回到北京,擔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他因胃病去世。:

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大學學習後期,受五四影響,開始寫新詩,壹直持續到畢業後在江浙當中學老師。

從65438年到0926年,他成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並轉向散文寫作,成為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留學英國,流浪葡萄牙歐洲,次年回國,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戰士李公樸、聞壹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 * *產黨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壹名堅強的革命民主戰士。

從65438年到0948年,他貧病交加,但他從未向反動派屈服。同年八月病逝於北平。毛澤東對此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病重,寧願挨餓也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主要成員,他壹生都很努力。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等26種,約200萬字。主要有詩集《痕跡》、散文集《背影》、《歐洲旅行雜記》、《妳和我》、《倫敦雜記》,以及文藝作品、詩歌和演講、風土人情鑒賞等。他的散文以其精煉的語言和優美的寫作風格而聞名。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色》等。

朱自清先生壹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本人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要做珍惜時間的人。

朱自清雖以散文著稱,但後來長期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為基礎)、《歌謠》、《陶淵明詩文》、《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雜詩》、《格律》、《詩言誌》、《雅俗鑒賞》、《經典談資》等文藝評論。他的學術研究著作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這種厚重的文學積澱,似乎要歸功於那壹代文人。這種積累自然與他們的閱讀和對書籍的熱愛有關。

朱自清上中學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那時候家裏每個月給他壹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給了老家的壹個廣益書店,經常欠錢。正是從這家出版社,他得到了壹本書,佛教易捷,這引起了他對哲學的興趣。

後來他來到北大讀書,專業是哲學。朱自清更喜歡佛教書籍。當時大部分佛經都在西城的臥佛寺——九峰寺。他曾去寺裏買過《因明得正論》、《百家學說》、《譯名集》等書。那是壹個陰沈的秋日下午,朱自清壹個人在街上。後來他在文章裏回憶的時候說:“這種愚蠢回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

1920是朱自清在大學的最後壹年。有壹次,他去琉璃廠逛書店,在華陽書店看到了新版韋氏詞典。價格是14元。雖然這筆錢對這本大書來說不算太貴,但對壹個學生來說卻不是壹筆小數目。我手頭沒那麽多錢,但我真的舍不得這本書。想了想,自己的皮衣值點錢。

這件大衣,是我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是用水獺皮領子和貂皮做的。雖然外套是布做的,款式有點土,領子用兩雙“馬蹄袖”拼湊,但畢竟是皮的。制作的時候,父親也花了不少心血。但當時真的舍不得那本“大字典”,想著以後壹定能贖回大衣。猶豫了很久,我毅然拿著它去了典當行。

典當行在學校後門,可以轉過去。朱自清沒有想太多。因為想以後贖回,所以以賬面價格為價格:14元。當然,大衣不止這個價格,所以典當行櫃臺上的人壹點也不尷尬,馬上付款。

拿了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韋氏詞典帶回來。沒想到,花了父親很多心血的那件偉大的大衣,最後也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先後在江浙壹帶的中學任教,後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壹年冬天太冷了,朱自清沒有力氣縫壹件棉袍,就上街給新郎買了壹件氈鬥篷。這種鬥篷有兩種。壹個是款式好,細毛軟,但是貴。朱自清買不起,就買了個粗糙但便宜的。

這件氈鬥篷太顯眼了,成了教授生活貧困的象征,以至於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筆下。但卻為朱自清在城裏上課擋了涼,晚上還鋪了床墊,雖然說起來挺難過的。這時候再想想那件無法贖回的皮鬥篷,讓人對書更加癡迷。

朱自清的讀書方法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相當豐富。他不僅註重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還註重閱讀的方法。他大力提倡通讀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讀書》中,他盛贊了阿清王朝姚鼐“讀書必致自悟久”和曾國藩“不讀書,不能得其宏闊,不聲不響,不能探其遠趣”的觀點。讀古文是這樣,讀白話文也是這樣。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書”二字拿出意義解,“包含理解和欣賞的程度”(《如何學習語文》)。所以壹定要重視閱讀,“因為思想也存在於詞匯、文字、篇章、聲調之中。”他指出:“努力學習至關重要。背誦與理解密切相關,是鑒賞的必要步驟。念誦時,寫在紙上的語言可以從聲音中得到它的意義,成為活潑的音調。”

朱自清把朗讀作為理解和欣賞原著的重要途徑,主張不僅讀詩歌等文學作品需要背誦,而且要反復閱讀經典作品。他在《論讀書不厭》壹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人如何做人。語言、歷史、修養話題多,註解也多。此外,還有很多相關的考證。讀了幾百遍,也不壹定能處處滲透。教人多讀書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