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相似之處
從《詩經》到《孔雀東南飛》,雖然跨越了很大的時間維度,但其中的女性形象都有共同點——她們都是貧窮但堅強的女性,都受到封建禮教(倫理)的壓迫,也都有悲劇美。
1.兩者都具有勤勞善良、追求愛情、堅韌不拔、勇於反抗的精神品質。
《自保》描述了壹個女人從戀愛到被拋棄,最後決定與忘恩負義的丈夫決裂的過程。安易如在分析《詩經·馮偉·孟》時,以“我這次是真的決定離開了”為題評論說:“我以壹種非常悲傷的語氣,回憶起了愛情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拋棄的痛苦經歷。”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個性特征。
女人妥協(沒有對男方提出抗議)說因為沒定婚期而生氣,足以說明她深愛著男方,善良(通融)。而之後“取彼_壁,以望歸關。”沒看到復關,我哭了。看到復關,我笑口常開。“壹個女人思念壹個男人的畫面,是從她的神態和動作畫出來的。我望向遠方,我的愛人,為什麽妳看不見我?終於在遠處看到了妳的身影,真讓我欣喜!”沒看到,就會擔心。如果妳看到了,妳會開心的。不允許自己,就會執迷不悟。“‘瘋狂’這個詞足以形容所有女人的面孔。而占蔔、占蔔、自己帶錢當嫁妝,恰恰是出於“妄想”二字。我喜歡妳,所以我不在乎六場婚禮,不管家人反對,只要和妳在壹起就好。無論是“三歲窮”;我願意“徹夜不眠,徹夜不眠”。但妳為什麽“有二三德”,為什麽要對我使用暴力,為什麽要壹次次打破我們的誓言?淇水再寬也有銀行,洛河再寬也有國界。既然妳不懂悔改,那我們分手吧!”文君有兩個想法,所以他來拒絕!“卓文君在司馬相如要娶妾的時候也是類似的意思嘆了口氣,真是同壹個堅強勇敢的怪姑娘啊!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漢末建安年間,壹對年輕夫婦用生命反抗封建禮教的故事。女主姓劉蘭芝,才貌雙全。“公雞報曉入機,她夜夜不得安寧,三日斷五馬。”但她因為對婆婆不滿意被送回家,被哥哥逼著嫁給了別人。為了對抗無情的哥哥,她選擇投河自盡,以表達對愛情的忠誠和對被迫再婚的反抗。“勤於養公,才能助己。”送回來的時候是托付給小姑的;“君為磐石,妾為蘆葦,蘆葦韌如絲,磐石無轉。”是她對愛情的忠實告白;在婆家,我很委屈。“我不忍心被人趕,也沒什麽事。”妳可以空手回到過去。"這是她對婆婆壓迫的反抗;"我的生命今天已死,我的靈魂也將永遠死去。“這是她對哥哥迫害的無意識反抗。
2.都反映了女性對獨立家庭幸福生活的渴望與封建禮教制度的矛盾,具有悲劇美。
“悲劇是壹部以主人公與現實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劇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角大多是人民理想和願望的代表。悲劇以悲劇的結局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喚起觀眾的悲痛和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悲劇”的。
《自保》中,女方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沒有遵循六大結婚儀式,直接和男方“私奔”。她放棄了感情,身體,勞力,家具(我賄賂她搬家)。她以為自己本可以獲得幸福,可是結果呢?因為違背了當時的禮教,丈夫又三心二意,她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很無奈——丈夫“暴”,哥哥“笑”,甚至連朱的後人也給了“淫蕩”二字,作為宣傳禮教的後備教材。太可惜了!女主角做錯了什麽嗎?自由追求愛情婚姻幸福生活有錯嗎?不,她是對的。錯的是她誤生在男權社會——社會重男輕女,社會道德輿論壓迫女性;自我保護是丈夫權力的代名詞。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沒有地位,人格從屬於男性。政治和經濟的不平等決定了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難怪女性會發出“學者的焦慮”,這還是可以說的。不能說自己是女的。”的哀嘆和勸解。安在評價孟時,評價女性說:“我被沖動所誤,被倫理所縛。有壹次我離開了壹個男人,被前夫指出,死了沒有疫情。“這也能說明壹個女人有多大的勇氣——她寧願被成千上萬的人指責,也不願成為成千上萬個待在家裏看著丈夫回心轉意的不滿女人中的壹員。現在很清楚,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輿論禮儀造成了女性愛情和婚姻的悲劇。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朱的評論摻雜著政治傾向,類似於“淫蕩跑路”。我更喜歡熊十力在評論《自以為清白》時說的話:“這都是對生活的自然表達,把貞潔、淫、美的各方面真情流露出來,毫不做作。如果我們壹起來看,畢竟我們可以看到生活是幹凈的。“我們對孟給人造成的情感束縛的思考,也是其悲劇美的表現之壹。
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和他的妻子很和諧,但因為婆婆不喜歡,她被“違反”了禮儀,被拋棄回家了。焦、劉以死的形式與封建禮制作鬥爭,最終成為封建教條的犧牲品。他們的鬥爭只是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與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倫理道德之間無意識的、無望的沖突。後人緬懷這對夫婦,用理性主義的高明語言作出結論,表示相信自由和幸福在未來必然到來,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劉蘭芝形象的悲劇性。但當我看到《學生古詩詞鑒賞詞典》裏的觀點:《孔雀東南飛》是壹首基於事實的悲歌。文章中的四位主人公都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劉和焦的愛情理想與封建教條相沖突,而焦的母親則認為,只有堅守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悲劇。當壹個事件中的所有人都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者時,是否意味著焦、劉的死不是因為其他因素(焦木、)而主要是自身思想擺脫不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這樣想著,這個故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悲傷,更多的是對當時人們無法擺脫封建思想的無奈的同情和悲傷。這也是劉蘭芝和其他像她壹樣的人物形象的悲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