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雲南保山衣食住行吃的特點

雲南保山衣食住行吃的特點

保山,古稱永昌,位於雲南省西部。市政府所在地距省會昆明498公裏。外部與緬甸山水相連,內部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相鄰。民俗和節日別有風味,地方特色更是獨壹無二。

永昌鈸舞

保山彜族分布在瓦房、瓦馬、瓦窯、劉陽、蒲縹、上江、馬兵等村。搓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屬於彜族的傳統舞蹈,具有武術的性質。彜語叫“大鈸聚,自得其樂”。它分布在張旭、四樹、白龍井、梅蘭山和楊柳壩。它在婚禮、葬禮和聚會上舉行。舞者有4,6,8,65,438+00,女的不敢跳,表演者都是男的。器樂有嗩吶、大鈸、小鈸、鈸、芒、鑼、鼓、小鼓。他經常戴著面具或偽裝成孫悟空,唐僧,八戒,沙僧,或易仙,或其他形象。鈸的演員是在中央跳舞的領導,伴奏的是四周的表演者。由於首領的舞蹈極其活躍多變,節奏鮮明,氣氛壯闊,故稱搓鈸。采用了跳躍、串花、踢踢等多種藝術套路。代表寶山區參加在昆明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行進節目表演,獲得表演和組織壹等獎。

德昂水啟發

德昂族在保山有近千人口,居住在廬江大壩的大溝邊、白寨、芒延。它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水鼓舞是保山德昂族特有的民族舞蹈。德昂族語言稱為“格格楞當”,經常在節日期間舉行。領舞的拿著水鼓、大鈸、大馬褂跳舞。水鼓是主要道具。打之前,在鼓身中間的壹個小孔裏加入壹斤左右的水或水酒,使鼓面濕潤,因鼓皮濕潤而得名。濕水桶可以發出更獨特的聲音。水鼓壹般重30到40斤。表演者將水鼓套在脖子上,身體微微彎曲,用手擊鼓,左手拍打小頭鼓,右手錘出大頭鼓。在馬鐙和鈸的配合下,舞姿變化,節奏感強。

民間文學藝術

壹、播放歌曲

彈歌最初是布朗族和彜族的民間舞蹈。因為中國80%以上的漢族與布朗族、彜族共同生活,所以彈歌不局限於布朗族、彜族。廣大漢族和少數民族都開始演奏歌曲,形成了各民族統壹演奏歌曲的歷史習俗。

以蘆笙、三弦、篾弦(口弦)、笛子為樂器演奏歌曲,演奏樂器,從演奏歌曲開始,特點是粗獷豪放,熱情奔放,節奏明快,人數眾多,無論多少,男女老少在圍場中集體踏跳,步調壹致。彈曲子時,我知道彜族有三種舞步:小、小伴轉、弦花曲。真心希望能背過身去(大轉身),蒼蠅蹭我腳,跺我腳,伴溺歌,母豬吃,老鼠狼哨蜂等等。有的歌表現勞動和生活,有的歌表現愛情。動作多為腳,以腳的變化為主,如扭腰、轉膝、擺臂、切手、送臀、跺腳等。

每次彈壹首,可以彈壹圈,也可以彈幾層園子。男女可以站成壹排,右插或混插。吹蘆笙、笛子、三弦的為領隊,邊彈邊舞,其余男女赤手空拳跳舞。各種形式。在唱歌方面,唱歌和跳舞是與男女唱歌和唱歌同時進行的。不會唱調的人狂舞,會唱調的人選對壹對然後唱唱成對。唱歌的時候不要跳舞,跟著唱歌的隊伍走就行了。播放歌曲壹般分為兩類:碟歌和自由對唱。歌曲是問答式的,歌詞相對固定。唱歌的時候,測試問妳能不能答出來。比如壹個人唱(問)“天上有多少寶藏,地下有多少寶藏?”女歌手(甲):“天上有日月星辰三寶,地下有水、火、金三寶。”這類大哥主要有十二花明、二十四花明、香桂花明、六十甲子、盤古分天地、祥子盤天河、造船、十大名花等。自由對唱,俗稱花花謠,也叫愛唱。沒有固定的歌詞。現在唱歌作曲,帶著疑問唱歌,用擬人,比喻,誇張的手法,唱出對方的好處,說出自己的謙虛。如果妳唱:“妳媽生在金銀之地,我媽生在爛草芭蕉林”。

女歌手:“金銀富於郎家,爛於地下。”

唱歌在農民婚禮的晚上更常見。女(男)家新婚之夜,女校之夜,唱的程序是晚上在棚下的三四張桌子上擺壹套三個豬頭和茶果,桌子底下蓋壹只公雞。凡是唱歌的都能堅持到雞叫,主人會為唱歌的人宰殺公雞。

打歌歷史悠久,建國到1996多為流行。文革時被禁,十三屆三中後恢復。它在20世紀80年代廣受歡迎。90後因為視頻、電視、VCD的普及,玩歌有些壓抑。2000年以後,新壹代年輕人出來以後,玩歌的熱潮又回升了。

b、民歌

山歌在全鎮流行,尤其是在長江沿岸和河谷地帶的熱帶地區。很多建國初期的年輕人,都曾因為民謠而私了壹生。民歌有許多種類和形式。獨唱是山野的壹種自娛自樂,是最常見的民歌形式。唱歌安慰,尋求愛情,訴說彼此的喜怒哀樂;團以* * *為樂唱安慰,副歌情緒飽滿。民謠是非正式的,沒有固定的格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接觸現場,感受事情發生的時候。歌詞以愛情為主,如“不去茶山就知道茶可貴,不去學校就知道姐姐出名”。二人轉和二人轉中的花花對唱大致相同。民歌清脆悅耳,聲音高,拖長,傳音長,唱腔圓潤委婉,爽朗,有特殊的顫音和滑音,女聲更活潑。

c、民歌

民歌俗稱“小曲”,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壹種形式,有1首七字四句、歌詞相對固定的歌曲。自古以來在全鎮廣為流傳,適合青年男女用白話談戀愛,用歌曲演唱,用在民歌和歌曲中。民謠的體裁不變,但種類繁多,有講述男女在戀愛婚姻中的艱難的女歌;自由戀愛的情歌;有訴說生活艱辛的苦歌;有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生活新氣象的歌曲;也有關於失去親人和災難的悲傷歌曲。每人說出壹首歌。頌——毛主席,大恩人,把我從大坑裏救出來,領導我們搞革命。他的仁慈比海洋還深。

女兒歌——園丁花開長高,父母不議嫁我,生者被扔進死人坑,說我命不壯。情歌——臘月甘蔗甜甜蜜蜜。我每天都想念我的妹妹。我今天必須去看她,三天不喝茶不吃米飯。愛情——大河漲浪沙,河沙挖起來種西瓜。西瓜本來是紅土,小姐姐是粉花。苦情歌——桃紅來李子青,解了扣子也難懂,夫妻脾氣合不來,結巴黃蓮苦。

除了四句之外,還有很多系統的民歌,比如《十二月采茶》、《十二巾》、《十二月繡香囊》。

d、演奏嗩吶

吹嗩吶俗稱吹。嗩吶,壹大壹小,都是銅的,意思是辟邪,大的數,小的打。號碼由厚和薄兩部分組成。細管可以插入粗管,總長1.6米。發號的時候會把細管從粗管裏拔出來。喇叭沒有氣孔,音量忽高忽低,聲音通過喇叭發出。水龍頭和噴嘴管是木制的,喇叭口和噴嘴是銅制的。木管有鱗孔,稻草或蘆葦常被用作哨子。演奏時,音色清晰、明亮、圓潤。可以長時間不間斷的玩。

它被稱為內部通風功能。音色不變,氣勢不減,主要是因為特殊的換氣技巧。曲名內容豐富,有迎客、待客、歡喜、催人、過山、參加、按棚、采茶、叫客、磕頭、分母等。喪禮有喪音、吊白音、哭母音、喪音、葬音等。

舞獅

獅子分為金獅和麻獅,舞獅俗稱打獅。獅子由三部分組成:頭、身體和尾巴。獅子頭用粘土塑造,貼多層紙,晾幹,脫去紙殼。它由骨架制成,塗有顏料。獅身用白布縫制,獅毛和獅尾用麻或劍麻制成,並染成各種顏色。

獅子經常被用於葬禮或節日。舞獅時,3至4人共舞,1人戴著喜氣洋洋的頭像面具,俗稱佛頭或笑和尚,身穿毛翻皮衣,手持掃帚在獅頭前挑逗獅子,1人持蚊掃帚在獅子後。表演節目始於倫堂,後改名為開場。高興的時候就吟誦頌歌,到獅子院表演各種打鬥戲謔的動作,比如上板凳、上桌子、繡球等。開心的時候表演各種拳法和刀,槍,劍,戟等等。

民間習俗

節日包括現代節日和傳統民間節日。現代節日有6月元旦1,3月8日國際婦女節,5月國際勞動節1,5月4日青年節,6月兒童節1,7月黨建日1,8月建軍節1,10。現代節日是世界革命和中國革命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大多在機關和學校慶祝,而傳統民間節日則是農村的主要節日。民間節日很多,但全國只有12個盛大的習慣性節日。

春節

壹、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上壹年的結束和下壹年的開始的交替。時間比臘月小29天,大30天。俗稱次年正月初壹、初二。過年的習俗是清洗所有的衣服、被褥等。每年的30號,打掃家庭衛生。過年前在街上買糯米面、紅糖、對聯、年畫、大炮、香紙火等年貨。殺雞、煮魚、種香、貼對聯、門神、喜神等。準備壹盤茶、酒、米飯、肉等。明年。在山寺放鞭炮,祭祀山神。回來後會點香清,燒紙火,祭祀後堂、門神、竈神、家堂等。日落前,全家人會吃壹頓豐盛的“團圓飯”,聚在壹起聊聊天。到時候再睡。1990之後,由於電視的普及,央視的春晚大多是晚上看。

元旦,是新的壹年的開始。人們壹大早起來包餃子。他們先把它們供奉給山神七神和他們的家、門口、家廳、祖先、竈神,然後用電吃。

初二,早上做飯,先把巴巴絲(90後多為餌絲)供奉給山神、天地家堂、祖宗門道、竈王爺,然後吃巴巴絲。壹些居民經常在大年初二打開財富之門,對神靈進行退火,為新年的財源獻上龍,火神常年避災求井取水。

過年的特色食品主要是米和米飯,可以馬上吃,也可以切成絲煮,還可以用糯米粉包餃子。

新年之際,也有拜年的習俗,如拜見米歇爾·普拉蒂尼的孩子教母,向新爸爸媽媽拜年,向嶽父家之間的新婚男女拜年,向國家機關和單位的退休人員和職工拜年。

《拉米歇爾·普拉蒂尼》

保山地區很多地方流行壹種原始的交友方式。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習俗的形成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和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渴望得到家庭以外的幫助的“求助心理”有關。所以在缺醫少藥、民風淳樸的山區最為常見。在保山的瓦窯、瓦馬、瓦房等山區,“米歇爾·普拉蒂尼”通常有兩種“拉”的方法,壹種是確定對象,協商結婚。就是山裏的娃娃能跑的時候,父母會把願望給鄰村的熟人看。如果對方同意,就選個黃道吉日在煮肉中殺雞,邀請親朋好友,磕頭起名,完成“起名”的所有手續。據說娃娃被米歇爾·普拉蒂尼“收養”後,壹旦改了姓和名,就不是自己的兒子了。即使在她的“生活”中有壹些不幸,它也會被解決。

有意思的是另壹種“拉”法——“聽天由命,強行硬拉。”這樣結婚,只能從大年初二到元宵節。想“拉米歇爾·普拉蒂尼”的人,往往會選擇雙日,男人帶公雞、培根等食物。天亮前,他們在村外小橋窄路行人必經的地方跨過壹條細細的白線,然後埋伏在附近:誰路過這裏,絆到白線,就被視為公婆,伏兵沖出來,鞠躬,喊“公婆”。“天意”很難違背。壹般情況下,新人只能答應,否則會被指責。於是埋鍋煮飯,現場野餐。吃飽喝足後,去村裏“認門”,舉行祭祀儀式。如果新人是女的,當然是“幹媽”;如果未婚,則為“親兄弟”、“親姐妹”、“親兄弟”、“親姐妹”;如果碰巧遇到牛、馬、羊、狗等。,它也會被“拉”走——它的主人會接管壹切手續和義務,但名字必須根據絆倒動物的名字來定,比如馬和狗。不管是人有意選擇,還是“命運”決定,教母壹旦形成,雙方就會像壹家人壹樣,互相照顧,在元旦和大年初壹期間及時探望,以兄弟之情相待,和睦相處,甚至世代恩愛,這是壹段佳話。

更神奇的是,在騰沖縣的壹些山區,有“拔”大樹為“米歇爾·普拉蒂尼”的習俗,很多人從小就把壹棵奇怪的樹拜為“米歇爾·普拉蒂尼”,因為他們的父母認為,古樹參天,根深葉茂,壹旦拜為“米歇爾·普拉蒂尼”,就能保佑娃娃們長命百歲。特別虔誠的人,也要請神職人員幫他們計算壹下,這棵樹是否願意接受。如果是,他們要選壹個黃道吉日燒香,三拜九叩,才算“人的軀幹親戚”。最後還得給孩子起個有枝葉的名字。由於這種習俗由來已久,騰沖許多知名的古樹,如小溪的雷樹、岱居的大橡樹、和順的“雙山”、馬站的鵝毛樹、馬站的“銀杏王”,都在他們的膝下熙熙攘攘,有許多健在或早已不在的“養子”和“養女”,而且不少。

B.慶祝春節。春節,俗稱大春,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氣,也是新春的開始。無論是春節前的立春,還是春節後的立春,只不過是在立春大年初壹的早上,人們習慣於為山神、家堂、天地、門道、竈神煮餃子、燒火,祈求壹年平安。

C.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日。在我們老家很少慶祝,馬上慶祝也不隆重。就是元宵節晚上煮湯圓而已,沒有其他活動。

唐朝以後,由於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在寶山壩附近的景點相繼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和佛堂。這些宗教場所,除了太寶山比較壯觀,其余都不是很大,但是香火旺盛。尤其是各寺院壹年壹度的廟會,吸引了許多各種膚色的信佛和不信佛的人。保山的廟會都有時間規定,可能是因為正月是農閑季節,農民自由且願意參加。大多數廟會都在人們需要“參觀”的這幾天舉行。這些廟會雖然名稱各異,但大體上都有壹個相同的主題:求神拜佛,祈福消災。這些東西在保山很受歡迎,保山有很深的封建根源——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虔誠的男女,他們的信仰是自由的。

當然有相信的,也有不信的,也有不信的。其實,絕大多數趕去開會的人,主要是為了看風景,趕熱鬧。相傳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如來掌管天下,人人平等,不分富貴。所以,保山人過年沒興趣討債,這對於家境貧寒的人來說,無疑是壹個很好的“優惠政策”:可以暫時拋開債主來訪的後顧之憂,和大家壹樣扶老攜幼逛廟會。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逛廟會成了城鄉人休閑度假的郊遊。

保山的廟會五花八門,很有意思。最大的廟會是西山的“聯席會議”,當時太保山上的30多座寺廟和廟宇,如黃愚亭、鬥姆亭和弘基都很繁榮。連續兩天,香火鼎盛,人潮絡繹不絕。如今,寺廟雖散,但大年初壹、初二遊太保山,已成為城鄉居民的新習俗,可視為廟會的“馬後炮”。

住宅特征

村寨彜族是壹個從事農牧業的民族,村寨的分布和位置都有自己獨特的傳承。彜族的村落大多位於海拔2000 ~ 30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沿民族聚居。壹般選擇沿向陽的山麓建造,多在山坡、山脊,山麓、河谷較少。《元陽縣誌》記載:“彜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莊依山傍水,梯田環繞。村後有山可以放牧,村前有田可以耕種,大部分村子都有壹條溝流過。”

民居位於我國西南地區,彜族分布廣泛。因此,民居的類型是復雜的,以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但彜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壹般來說,彜族民居的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棕房、閃房、疊木房、茅草房等等。

生活習俗彜族是壹夫壹妻制的小家庭。孩子結婚後,他們再建房子,自己創業。只有小兒子和父母祝願易家大院寬敞,方便生產生活,特別是婚喪嫁娶。客廳裏,正廳靠墻供奉著天地祖先,桌上擺放著香爐和虎獅雕像;方桌放在中央接待客人;左邊有壹個用三塊石頭砌成的常年火坑,俗稱“鍋村”,用來取暖禦寒,用熱水泡茶。火坑周圍,家人圍坐在壹起討論。主房兩側的房間是丈夫兒子和妻子的臥室,也存放貴重物品。壹般長子在左邊,次子在右邊。老人、兒童和客房位於側廳。大門後面建有磨坊,樓上有糧倉,樓下有馬廄。

秋季節日

壹、《七月半》送老祖。

每年農歷七月初壹至十四、十五是“鬼節”,意思是已故的祖先回家與後代“團聚”。七月初壹,家家戶戶取壹席菜香紙火從大門口拿回去給祖宗的靈柩供奉,而且每頓飯前都要用菜飯給祖宗的信獻上低祭,這樣壹家人就可以不吃飯了。壹直持續到7月半,也就是7月14日、15日。七月半,死了的老祖又要回陰了。家家戶戶都會做粑粑,煮了肉就做了壹頓豐盛的午餐。隆重祭祀後,老祖會被送出大門“回家”。

B.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也就是每年的中秋節和八月中旬。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最美。看著玉盤般的月亮,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家人團聚、身在異鄉的異鄉人,也期望能靠著明鏡般的明月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人們稱中秋節為“團圓節”。

這個家鄉慶祝中秋節的形式主要包括祭月和吃月餅。8月15日的頭街。人們紛紛上街購買蜜餞,主要是月餅。8月15日晚上,先把月餅等蜜餞放回大廳或客廳,全家人可以聚在壹起談談感想,分享供品。

C.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最初以《易經》命名,將九定為陽數,二或九相視為“重陽”。日月合,兩陽合,故名重陽節。因為“九九”和“九九”是諧音,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壹個特別吉祥的日子來慶祝。

重陽節在這個鄉鎮有紀念意義,但是沒有具體的活動內容。在民間,只有“重陽節祭谷”的習慣,即在這壹天,種糧的農民備好茶和米,付上紙和火,在莊稼邊上支起桌子,祭奠農田之母二神,以感謝二神保護莊稼,使十月谷順利豐收。此外,人們還會給重陽節帶來下雨和不下雨。

冬季節日

a、品味十月新節。

農歷十月,該鄉農民的莊稼已經收割完畢。歷史上有在10月10日左右品嘗新米的習俗,即把新收獲的米曬幹碾成米,煮壹鍋白米,有的甚至把新米供奉給天地、祖先和竈王爺,以慶祝新糧豐收,希望來年再獲豐收。這個節日在改革開放前比較常見。現在調整了種植結構,煙草甘蔗主產區大米少了,新節也漸漸淡了。

b、殺豬。

殺豬不是這個家鄉的傳統節日,卻是壹種普遍而莊嚴的生活習俗。

每年,每家每戶都要餵養2-3頭肥豬作為自己的食物,並在秋收後的冬季(大多在冬季至日節前後)宰殺。這些肉經過各種特殊處理後儲存起來,以備下壹年食用。殺豬那天,除了鄰居求助,客人們都很樂意加入進來,非常熱鬧。從熱鬧的場面來看,這似乎是壹個非常盛大的傳統節日。

自從施甸的“年豬飯”天天邀妳入冬,施甸縣城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傳統的“年宰”。在施甸延續了幾百年,逐漸形成了壹種習俗。壹年中殺豬的數量已經成為這裏農民豐收的象征。

衣食住行的生活習慣。

布料和服裝

這個鄉雖然有壹些少數民族,但是由於漢族的影響很大,很長壹段時間,各民族的服飾沒有區分,服飾基本都是統壹的。

壹、布。

以前以家紡土布和進口國外面料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國家輕工業的發展,開始使用由棉花制成的棉制品,主要是白棉布。必要時進行染色,將棉花放入染缸中煮染,大多分為青色、藍色、黑色、紅色。60年代面料大發展,優質卡其布、北京藍布等草法蘭絨面料開始在市場上銷售。20世紀70年代,棉制品開始向化纖制品演變,如滌綸、滌綸卡、滌綸織物等。改革開放後,布料發展到羊毛制品、皮革制品、化纖布,幾乎成了“壹統天下”。

b、著裝。

服裝隨著時代的進步異常變化,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服裝特點。70年代男性以中山裝為主,女性以姐妹裝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服裝發生了很大變化,包括大翻領、小翻領、大西裝、小西裝、夾克、喇叭褲、毛衣、新中山裝、活尚領、皮夾克、羊毛衫、風衣等。衣服分為上衣(大衣)、棉衣、毛衣、襯衫、內衣;女人也有胸衣;褲子是多余的褲子,羽絨褲,內衣。

鞋類的進化更為突出。以前以草鞋為主。五六十年代以自制布鞋為主。20世紀70年代,“噴塑底”布鞋開始流行。隨著國家塑料工業的發展,80年代初開始流行各種款式的人造革和豬皮制成的膠鞋、塑料鞋和皮鞋。20世紀90年代以後,新生產了塑料底和毛料鉤編的毛拖鞋、國產塑料拖鞋、涼爽鞋、新型白色膠鞋、運動鞋等。

飲食習慣

A.食物。

人們吃的食物大致分為三類:主食、副食和零食。主食分為米、菜、肉、油、腸、蛋、鹽等。,而且飯是主要飲料。20世紀80年代以前,玉米面在稻田少的地區做成面果參與蒸飯成米。糧食市場是90年代以後開放的。在缺米地區可以買到大米。面條和水果自從歷史上被食用後,就告別了它的歷史。食用蔬菜有很多種,按來源分有自產蔬菜、商品蔬菜、自富肉菜、野菜等。按菜品分,有蘿蔔幹、豆豉、骨頭鹹菜、炒菜、炒菜、拌菜、水煮菜、鹹菜等鹹菜。肉類以豬肉為主,畜禽肉為輔,野生動物肉是“山珍海味”。豬肉分為菜籽、核桃等主、兩用植物油。只是腸子用豬腸洗幹凈後,豆腐摻豬血和瘦肉幫助它們。曬幹後有豆腐腸和香腸兩種,豆腐腸比較常見。雞蛋包括雞、鴨、鵝、鳥,以雞蛋最多,有燉、煮、煎、侵等方法。

主要食物為日三餐,早餐10: 00至11: 00,晚餐17: 00至18: 00。三餐可以在家庭建設或者農忙的時候吃。副食是粑粑、面條、稀飯、涼粉等。,然後是魚餌絲、方便面、包子、油條、糖糕等。都是補充的,壹般是早餐、中午、晚些時候吃。

零食包括松子、核桃、葵花籽、花生、南瓜子等堅果,還有甜食、水果等。壹般在八卦、節日、拜訪、婚喪嫁娶、施工等重大活動中食用。

煙、酒和茶。

我的家鄉自古就有抽煙的習慣。改革開放前,絕大部分煙草都是土產煙草,俗稱草煙。成熟的煙葉用簾子曬幹,切成絲。可以放入陶罐中熏制,也可以用紙卷成大端熏制,還可以用壹些油切成絨煙,用水熏制。1993後烤煙大面積種植,原生煙停止。20世紀70年代末,《田萍》、《紅櫻》、《春城無口》風靡壹時。80年代的《碧雞》、《重酒》、《田七》、《茶花》;20世紀90年代以來,《紅河》、《醉春城》、《紅梅》開始流行。2005年,醉春城停產後,改為“山茶花”“大豐收”,高檔香煙“紅塔山”“紫雲”“雲朵”“遠征”提煉為“紅河”“熊貓”。吸煙多為男性,女性零星。

飲酒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使用由甘蔗渣制成的甘蔗渣酒和由玉米、大米、小麥和其他谷物制成的谷物酒。1990後甘蔗渣酒停產,以糧食酒為主。酒多是吃飯時喝,請客、會友、過節時喝。

喝茶的習慣由來已久。不僅僅是采摘茶樹嫩葉,還要在太陽下揉搓,用機器烘幹,用開水沖泡。傳統上1990以後以炒綠茶為主,品牌有萬興碧豪、黑山銀豐、花茶、新新。

第三,住房習慣

壹、房建。

這個鄉鎮的居民住在壹個典型的獨棟村莊裏。除了白田村的大部分,九坊村的第壹部分有壹個有很多室外房間的院子,全鄉大部分地區都有壹戶壹個院子。居民住宅分為居民住宅和生產住宅兩部分。住宅包括倉庫、大廳、廚房等。人們居住和儲存食物和各種財產的地方;生產用房是指牲畜廄舍的農副產品加工、腌制用房。在大多數村莊,每戶有4間房子,即主房、左翼房和天空房,附屬房屋有廚房、家禽廄、烤箱和廁所。

房子多為瓦樓,有四柱大宅,無三柱大宅。中梁高前梁短,兩邊出水。每棟樓多為左中右三格,樓上樓下六間房。正房就是正房,入口面積大,比其他房間高,正房前面是院子。庭院的左右兩側是廂房(也叫廂房),與主房(庭院)相對應的下側是日房。規格有明樓初夏和京初夏。

b、建築步驟。

蓋房子是每個家庭耗費人力、財力、物力最大的壹件事,稱為“蓋大屋”。壹個房子從平級到進屋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準備階段,就是削山挖地基,拿石頭搭基石,挑木頭等等。其次是蓋房子的階段,也就是木材準備好了,先給馬吉裏選定工作架,請木匠做屋架,請鄰居立招牌、梁,然後砌墻、釘椽、蓋瓦。第三是裝修階段,請木匠用方板精心裝修新房,做門。最後,選個吉日進屋。

保山方言

雲南方言總體上屬於北方方言。明代屯田對雲南漢語方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歷史文化知識的逐漸豐富,我終於明白,雲南方言的形成與漢族的遷徙和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密切相關。雲南方言實際上是歷史上中原的漢語方言。研究這些方言詞可以解釋很多歷史文化問題。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記錄材料都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遺失了,我們只能對現存的零星記錄進行整理和解釋,形成本文。

方言中禁忌詞的替代

在方言中,還有壹些人不願意直接說出來,比如尿液、糞便、死人等等。包括直接使用“虎”、“狼”等禁忌詞。換個方法,委婉含蓄的說。既不嚇人,也不討厭,也不難看,也不優雅。比如男女老少在壹起,切忌用生殖器官罵人。

“孕”說是“身不閑”或“身不止”,女性的“生理期”說是“月的開始和結束”。生第壹個孩子的時候,我去婆婆家寫了“好消息”。“老人死了”據說是“老有所樂”。中青年人“死了”,說是“沒了”。孩子的“死”據說“不大”。孩子的“死”被說成是“早逝”。問病在哪裏,說“有什麽問題?”。《將死》據說是“太棒了!”。上廁所說“去外面”。來埋人說“燒紙”當嘉賓。我祖父母的去世為我的孫子消除了“崇Xi”的邪說。女兒出嫁,遇上了衛生期,這叫“撞門”。說閑話,說閑話,說別人閑話,說“妳話多。”老太太管媳婦叫“姑娘”。“災難太多”就是“運氣差”。“火燒房子”叫“流水”。尋求快樂,擺脫疾病,這叫“玩保快樂”。如果不註意禁忌語,就叫“說漏嘴”。出門捉馬不要說“狼、虎、豹”。蓋房子避免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