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琵琶行》等作品是白敘事長詩的代表作,《別了古草》是詩人16歲時所作的“漫無邊際的草,隨季節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哦,朋友的王子,妳又走了,我聽到他們在妳身後嘆息。”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為平凡的野草寫了壹首贊歌。前四句贊美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後四句感動現場,體會時光飛逝,送別友人的感受。“野火不曾把它們完全燒毀,它們在春風中又重新高大起來”,這兩句具有“韌性”和“嚼頭”的詩句成了中國人永恒的絕唱。白十六歲那年,從江南的應居來到長安,帶著詩詞結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顧況。顧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幽默地說:“長安雖貴,但住在大地方不容易。”(長安貴,恐怕白活不易)但當他翻開自己的詩,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高”的話時,不禁贊嘆道:“有才,難活!”(白居易寫這樣的詩很容易。)連詩壇老前輩都印象深刻,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此詩也是白居易前輩的名作。
事實上,白的詩學理論繼承了前人的勤奮學習,而《元九書》則是他將現實主義詩歌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的詩學理論。在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從小勤奮好學的經歷。"六七月仆生時,奶媽捧在書屏下,指著"知"、"無"二字者,指給仆看,仆不能言,心無聲。後來問這個詞的人,雖然試了壹百次,都指出還不錯。那麽知道仆人的命運就已經在正文裏了。而在五六歲的時候,他學會了做詩。九歲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押韻。十五六歲,不知道還有讀書人,努力讀書。二十來了,白天上課,晚上看書,中間還有詩,不想睡覺。以致舌頭發酸,手肘發酸。它結實,皮膚不飽滿,但牙齒過早變白;那些像蒼蠅壹樣眼睛裏滴著珠子的人,動了千百次,都是努力和自憐造成的。家裏窮有很多原因,27黨是鄉裏的。之後雖專事中考,但也不廢詩。當我被授予校書郎的時候,我已經賺了三四百首了。”“進士之初,中朝無親戚,達官貴人無老面孔;張的戰略是走上謀利之路,而是在戰爭領域。十年間,他三次榮升班裏第壹名,名聲也落到了很多人的耳朵裏。他有了明確的標記,結交了好男人,進入了服務皇冠。”大四白第三次進入第壹科,意味著他從28歲進入第壹科開始就壹直在努力學習。30歲參加吏部考試,以書取勝。三十四歲參加皇帝親自考試,對身體素質的考試了如指掌。考試的目的是選拔特殊人才,他考上了第四名,可以接近皇帝。
白前輩的詩歌風格是質樸自然,清新淡泊。《惜牡丹》就是這類詩的代表。“惆悵臺前紅牡丹只剩兩枝晚。明朝的風要吹出來,夜寶貴看火。”詩人傷心地看著臺階前庭院裏盛開的牡丹花叢,驚訝地發現,還有兩朵即將雕零的牡丹花,還斜倚著最後的嫵媚。詩人研究到深夜,突然想起院子裏即將盛開的牡丹花。他忍不住提著燈走到院子裏,再次欣賞它們的美麗,害怕明天早上風會把它們的花瓣吹掉。白前輩的這首真摯的詩壹出手,就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深夜醒來後,客人們會點著紅燭欣賞殘花。”“我怕花兒夜裏睡著,就點高蠟燭,化紅妝。”等價句。
還有壹首短詩叫《夜雪》,非常精彩。通過詩人的意識感知,看客知道天下著壹場大雪。“我已經驚呆了,枕頭都涼了,再看窗外。我知道夜裏雪很大,我聽見竹子折的聲音。”詩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自己又瘦又冷。想知道是什麽讓窗戶明亮。他意識到院子裏積雪的強烈反射給漆黑的夜晚帶來了光明,積雪越來越厚。安靜的夜裏,院子裏的竹枝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仔細欣賞和品味這首淡雅無色的詩,想象那潔白無味的飄飄雪花,妳會發現,這首詩不僅端莊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用心良苦。誰能在漆黑的夜晚看到雪,天氣冷到我都無心欣賞。而樂於創新的白,則依次從感覺(冷)、視覺(光)、聽覺(聞)三個層面來描述壹場大雪的場景。
白居易前輩的詩真實可信,通俗易懂,易於傳唱,使盛唐詩歌達到了極致。由於他壹生向往官場生活,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這必然會束縛他的詩歌藝術創作和風格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