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九僧九僧詩

九僧九僧詩

既然“九僧”分別屬於東、西、北、南,那麽他們是如何走到壹起,成為壹個詩歌流派的呢?或者說,“九僧”這個名字是怎麽來的?這個問題既復雜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九僧的詩。

《九僧詩》是上面提到的九個和尚編輯的詩集。歐陽修《六月壹日詩話》曰:“國朝浮圖有九人以詩名,故時有九僧詩集,今已不存。.....他的收藏已經死了,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所謂的‘九僧’。”歐陽修所謂的“收藏已死”並不屬實。後來司馬光說:“歐陽公雲:九僧詩死。元豐元年秋,遊萬安山玉泉寺,與進士閔為友。.....直趙文關陳崇基而令。”(文詩話)南宋時期,《九僧詩》流傳較廣,目錄學家晁和陳都曾試圖對其進行記錄。《縣齋讀書誌》卷二十記載:九僧詩。右朝高僧有、周、保暹、、、建昌、、、和懷古。陳沖就是秩序。每壹百篇。.....這本書出自李家,其詩可謂多。《智齋·陸淑解題》卷十五說:

《九僧詩》是壹卷,...有170首詩。景德鎮元年,文館陳奉命“雕玉”,以“射雕者”對付姚合。九個人只有另壹個惠崇的收藏。歐公的《詩話》裏說他的文集死了,只有惠崇壹個人記得。今天沒有已知的“九僧”,也沒有已知的。此外,《宋史》(2009年卷)和《藝文誌八》也記載了“陳沖九僧詩”。

景德鎮元年為公元1004年。根據之前的檢查,當時惠沖尚還活著,其他八個和尚和蓋也安然無恙。據陳沖(944-1013)記載,徐若生於宜州成都(今四川成都)。雍是第壹科的進士,他厭倦了當刑部大夫。六年,大中相府左右因腳病留在西京禦史臺,他被調至官科。他在70歲時去世。詞學廣博,胸襟開闊,有20卷。《宋史》(卷441)流傳至今。陳崇改與“九僧”交往密切。現僅存其同鄉的《送陳入亭》壹詩。所謂“陳”就是。詩中說:“秋天,我獨自去望京臺。信還沒封好,洪欣又來了。冷邊樹矮,天靜雲開。無限心相印,南宮在金彩。”他的另壹個老鄉希望有“送壽春給陳”的說法,而“陳”也是的說法。

晁和的書都有陳的序,可見編者相同,但後者比前者少詩三首,不知為何。南宋的周虎瓚@ ②和@②看到的好像是另外壹本書。《清波雜誌》卷壹壹曰:

胡ο@③《九僧詩》傳世之作,有劍南溪周、金花寶暹、南嶽、天臺、渦州建昌、青城瑋峰、江東、峨眉懷古、淮南等。九僧詩甚少,景德鎮五年史館張康所作的序,如“曲江少人遊,中間草不深”壹句未載,故疑是刪節本。據《宋史·真宗紀二》記載,景德鎮五年(1008),改元為大中祥符元年。據說景德鎮五年張康有篇序,寫於新年伊始。張康(994-1056),臨浦(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天喜三年,遷徐州為都督。韓琦《安陽集》47卷有墓誌銘,《宋史》324卷有傳記。陳沖編集五年後,為什麽張康又做了壹個序言,陳沖的書的序言是什麽?

上面提到的九僧詩有兩首,而且這兩首都只能是《九僧詩選》,因為九僧在編的時候還活著。《九僧》背後,格多有傳世的個人詩集,還不如陳的《書錄解題》說是唯壹有其他集的。在荊傳入之前,寶暹有《楚囊集》壹卷,內容不詳,而(2008年卷)和祁智錄有《僧寶暹集》兩卷。寶暹至今仍有天目集,史誌遠《致壹僧寶暹》雲:“...紮爾波暹羅誕生於宋朝。明內商道商,外詩人降價。鑿源之精,清語流。我還在很遠的地方,我害怕怪物。目的是《天目集》,四海所書。”至於惠崇基,南宋初年人朱邊在《風月堂詩》中寫道:“宋(齊)在梵天大師的幫助下編詩,他應該有所傳誦,只是人們未必看得見,但他未必能風行天下。”梵天編集的時候,他在壽州,宋齊,或者後來,惠崇已經沈寂了二十多年。陳《解題》2000年卷載《詩十卷》,宋誌載《僧詩三卷》。哪壹本是梵蒂岡編纂的不得而知。別人雖然沒有記載,但恐怕未必沒有收藏。《宋詩年譜》引用了王的長詩張,或有獨奏版。《同治·文怡律詩八》卷七十記載了壹卷《九僧選句》,算是《九僧詩》的節選,已經失傳很久了,大概是從各個插曲中得來的。

南宋末年,杭州著名書商陳奇在《增光勝頌》中編纂了《高僧詩選》,其中“預集”為九僧詩。清初,石矛在《齊家閣珍寶書目》中記載了《九僧集》。毛yǐ@④《九僧後記》說這本書“比晁、的詩多二十首”(壹百三十四首)。石矛現在在北京圖書館。影歌本之所以比晁、陳二人的影歌本多,是因為《增光聖頌高僧詩選》,而不是宋刻本。王世貞《詩品隨堂》卷二十《禪林》曰:

《宋僧詩》,前後兩集,錢塘和陳啟宗主編,近五言。余音:前壹集是所謂的《六壹詩話》裏的九僧詩。所謂“春生桂林外,人在海門西”。“戰後讓馬下到地上來,把雲刻上去”,趙宇的這句話也濃縮在今天。清代以來藏書家收藏的黃丕烈、、苗、李生鐸、傅增湘等九位僧人的詩作。,都是從石矛調過來的。

以上考查的是《九僧詩》的編撰與流傳。我們可以回到原來的話題,就是因為陳沖編的《九僧詩》,把出身迥異的九個和尚聯系在壹起,稱為“九僧”。歷史上提到,宋代還有壹部所謂的《九僧選句》,不知是誰編的。在文學史上,有很多詩集呼籲學校的例子。按照唐宋人的習慣,制作“句圖”也是為了標榜門派。九個人都是和尚,不僅同時期,而且彼此關系密切,唱和——但這些可能都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詩歌創作有著相同的風格,這在當時確實是很有影響的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