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圍繞《北京晨報》的詩刻,聚集了壹批立誌為新詩創造格律的詩人,包括聞壹多、徐誌摩、朱湘等人。他們還創辦了《新月派》和《詩歌》雜誌,因此得名“新月派”。在新月派詩人中,聞壹多的理論最完整、最清晰,他主張詩歌。建築之美(主要指詩句的對稱擺放順序)要求“理智控制情感”,帶著“枷鎖”跳舞,這是對詩人更高的審美要求。
“新月派”的“重鎮”除了徐誌摩,就是聞壹多。有詩《紅燭》《死水》。《死水》貫徹了“三美”的追求,以其奇幻的想象、和諧的節奏、有序的格式和鮮明的色彩而著稱。其中《死水》壹詩以“死水”作為舊中國腐朽社會的象征。
20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詩風再次興起。著名詩人戴望舒的《雨巷》受到西方象征主義詩歌風格的影響。1928,以“雨巷”和“丁香”般的“少女”兩個意象,交織在壹起暗示著飄忽不定的心態,是壹種唯美、朦朧、感傷的氛圍。
“現代派”詩派是指1932之後圍繞《現代》雜誌的壹批詩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廢名、等。何其芳的《預言》等詩,華麗精致。卞的《線集》和《魚集》中的作品,擅長於日常生活。
20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壹次詩歌浪潮,即“左翼聯盟”倡導的革命詩歌運動,以1932成立的中國詩歌協會為骨幹,其特點是緊扣時代變遷,抒發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眾化和雄渾壯美。20世紀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貼近現實、具有強烈革命使命感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更能代表這壹時期的現實。
“七月派”和“九夜派”更能代表抗戰時期和40年代新詩的發展水平。在艾青的影響下,“七月派”是以理論家胡風為核心的壹批作家和詩人,其代表人物有鹿苑、阿龍、、等。
“九葉派”是20世紀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又壹批風格傾向的詩人(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有辛笛、穆旦(另有特別介紹)、、杜、陳、杭若熱、唐琦、唐燮、袁可嘉等。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出版了9首詩。
五六十年代的詩歌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政治抒情詩是這壹時期最流行的風格之壹。“天安門詩歌運動+0976”是壹場自發的群眾集體詩歌創作運動。19966.888686886617
現實主義詩歌思潮最早出現在新時期,後來出現了關於“朦朧詩”的討論,表明新壹代詩歌正在文壇崛起。
“朦朧詩”不僅僅是壹群詩人或壹種詩歌,更是壹種具有反叛性和先鋒性的創作思潮。因其作品在藝術上使用壹般符號,在表達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故稱“朦朧詩”。比如北島、舒婷、顧城、何江、楊煉等。,是“朦朧詩”的代表作家。
“新生代”是壹個復雜的詩人群體,它幾乎起源於80年代初的“朦朧詩”群體,最終成為90年代的主流。其中有以海子、王家新為代表的所謂“後朦朧”詩人,此外還有以韓棟、於堅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他們的特點是註重日常生活的審美,價值觀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