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誰寫過或讀過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教育?

誰寫過或讀過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教育?

近5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教育史)

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大約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教育史已經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但它很年輕,至今還不到百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教育史學科從無到有,從初步建立到發展,走過了近四十年的道路。

19年末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中國第壹部近代學制《癸卯學制》的頒布實施,新課程開始進入課堂,中國教育史學科被列為大學和師範學校的正式科目。最初引進的是外國教科書或講義,主要是翻譯、編纂和敘述日本學者的著作,如《中外教育史》、《東西方教育史》、《支那教育史》等。同時,我們也在計劃並開始編寫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黃從1902開始準備到1904,在1906擬出提綱,然後劉義之在1910年5月寫出了中國人寫的第壹部《中國教育史》。

辛亥革命勝利後,中國頒布了第二個新學制,即“忍子輕醜”學制,中國新教育向前邁進了壹步。新學校的數量、規模和類型進壹步發展,各級學校對教材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國教育史的研究工作和教材編寫又活躍起來了。除繼續編纂日本學者著作外,中國學者著作也有所增加,如的《教育史》(商務印書館1914版)、李的《新制度教育史》(中華書局1915版)、佚名的《中國。最值得註意的是1914留美學者郭秉文撰寫的博士論文《中國公共教育制度》,周雲譯,1916商務印書館以《中國教育制度的演變》為題出版。該書最初由哥大師範學院出版,美國著名教育家路萌作序,中文版由黃炎培作序,影響很大。郭秉文聲稱自己寫作的目的是尋求歷史的借鑒,“有理有據,是典範,是向導;反過來,也和前壹輛車壹樣。”該書雖然是壹部教育制度通史,但重點講述了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它第壹次將中國近代教育納入教育史的研究範圍,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第壹次研究。

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掀起了新的高潮,新文化教育的民主科學思潮波瀾壯闊。各種教育思潮和各種教育實驗相繼亮相和開展,特別是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潮為代表的美國教育對中國教育的深化影響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論的傳播,為中國現代新教育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內容。隨著1922《任旭學制》的頒布,中國教育史的發展進入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階段。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中國教育史的書籍數量大大增加,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研究方法有了新的進步和突破,整體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王著《中國教育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25版,1928版)和陳慶之著《中國教育史》(第壹卷出版於1926年,第二卷完成於1934年)。此外,還有周古城的《中國教育簡史》(上海臺東書店1929版)、黃炎培的《中國教育精要》(商務印書館1930版)、余家駒的《中國教育精要》(中華書店1934版)。《教育史略》由李·()主編,上海世界書店出版,65438-0929年出版,是壹部歷史上獨樹壹幟的教育史論著作,被公認為我國第壹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的教育史論著作。

正是在這壹時期,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引人註目,成為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壹個熱點,使中國近代教育史成為壹個特殊而獨立的研究領域。除了壹般與近代有關的《中國教育通史》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史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舒新城的《中國近代歷史教育》(1928版)、《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1929版)、《民國歷史教育》(19365438版)、《中國近代留學史》(1版)、《民國教育》(1931版)、《周予同的近代教育史在此外還有《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版)、、何《最近三十五年中國教育》(上海良友書局,1934版)和丁誌品《最近七十年中國教育年譜》(南京國家編譯館,65438+)。

1937之後,日偽的破壞和時局的混亂,使中國教育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發展幾乎陷入了停滯。

新中國成立前的40年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教育史學科取得了寶貴的進步和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學科建設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環境條件的限制,中國的教育史學科還不是很成熟。而且由於十幾年的戰爭破壞,研究工作幾乎已經停止,很多專業人員已經失去或者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育史學面臨著重建的歷史使命。由於現代教育的發展與新中國教育的發展更直接、更緊密地聯系在壹起,重新研究中國現代教育發展史就顯得更為迫切。

(壹)中國近代教育史的重建(1950-1966)

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預言:“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會出現文化建設高潮。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將以壹個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現在世界上。”徐特立指出:“要完成這個偉大時代的任務,首先要有步驟地整理和繼承自己的文化遺產,發揚先輩創造文化的偉大精神...即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識遺產,也要徹底清算和吸收。”長期從事中國教育史教學和研究的人們,受到這些聲音的極大鼓舞,異常興奮和激動,決心投身於新中國的文化教育建設和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