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欣賞詩歌

如何欣賞詩歌

欣賞詩歌的方法

第壹,從描寫風景的角度去欣賞。

不同的詩歌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有的註重空間秩序,有的註重色彩描寫,有的從人物的感官角度描寫景物。讀書的時候,如果從這些角度去讀,就能理解詩意風景的特點。

(1)空間角度

寫風景總是有順序的,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裏有外,無論如何,總有層次分明。蘇軾的《鷓鴣天》,第壹幅風景,由遠及近,由高及低,層次分明。“林破山,竹藏墻,蟬草萎小塘”寫在遠處的林的盡頭,山清晰可見。然後,寫到附近的竹藏墻,小池塘裏長滿了幹草,到處都是蟬。然後“時不時翻翻空白鳥,水光水色,紅香四溢”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秩序是欣賞山水詩的壹個角度。

(2)顏色角度

詩裏寫的風景顏色不壹樣。將不同顏色的景物組合成壹幅畫,會得到詩中有畫的效果。欣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的角度分析景物寫作的特點。王維《田園曲》中“桃滿持雨,柳綠滿煙”兩首詩,紅綠相間,色彩分明,令人想起壹夜春雨後桃花爛漫,綠柳絲籠罩水煙的迷人景象。“紅”和“綠”這兩種顏色在欣賞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詞,把握表達色彩的詞語,分析色彩斑斕的畫面之美,會突出寫景的特點。

(3)感覺器官的鑒賞。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從自己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來寫風景,這就需要我們在欣賞時,對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分析到位。比如白居易的詩《夜雪》,描寫的是雪,詩中每壹句都是關於雪的,但作者是從自己的感受、視覺、聽覺依次寫出的,突出了雪的量級。作者的感受是另壹個欣賞的角度。

第二,從表達方式來看。

詩人寫壹個場景,除了安排順序,總會用壹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壹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以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音樂場景襯托悲傷;後者如動靜結合(或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或虛擬寫實),是我們欣賞詩歌時需要具體分析的技巧。王昌齡《送別魏兒》前兩句描寫的是真實的情景,是對送別時環境的描寫,後兩句描寫的是虛擬的情景,想象離開後的情景,結合現實,拓展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讓詩歌更加精彩,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當然不能錯過。

第三,從詩歌的結構特征角度賞析。

古詩詞講究繼承與改造相結合,詞壹般上半部描寫,下半部抒情。壹首詩不按壹般規律寫,在結構上會有自己的特點,欣賞時需要分析。或壹個場景,或壹句話寫壹個場景,或壹個場景,或壹個前後很好的照應,結構嚴謹。這些都是詩歌結構的特點,在欣賞時容易被忽略。壹定要有結構的概念,從結構的角度去欣賞詩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維的田園曲,他把紅心、綠柳、落花、鳴鶯的詞依次寫出來,壹句壹景,“落花”照顧到了“桃”、“鳴鶯”、“綠柳”,使得詩的結構嚴謹,這也可以作為詩的景物寫作的壹個亮點,而不是只看它的色彩特點。

第四,從錘煉文字的角度欣賞

古人寫詩很註重文字的錘煉,留下了“壹言堂”“深思熟慮”等故事。在欣賞這些生動的文字時,我們可以理解所寫的景物的特點,所創造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甚至可以理解壹首詩的結構特點。“昨夜壹枝開”,“和尚敲月門”,“春風綠在江南岸”,“遠遠看著懸在江前的瀑布”...詩中有生動的文字,這些文字的運用使整個景物栩栩如生,能給人壹種賓至如歸、聞其聲、見其人的感覺。壹字生動地再現了景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欣賞詩歌的時候怎麽能忘記這些呢?

動詞 (verb的縮寫)修辭學家眼中的欣賞。

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離不開修辭的運用,修辭能使景物栩栩如生,古典詩歌也不例外。在描寫風景的詩歌中也運用了壹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對偶、雙關、互文、設問等。這些修辭既能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特征,又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還能使詩歌句子工整,體現音樂之美。修辭的欣賞也不容忽視。“露如真珠,月如弓”這首詩,只能從修辭的角度去發掘它的美,去發掘作者所透露的思想感情。

如果妳能從以上五個角度欣賞描寫風景的詩,那麽妳就可以讀壹首詩,無論從哪個角度提問,妳都可以自由回答。

當然,也有其他角度來欣賞詩中所寫的風景。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都要註意解決這些問題:第壹,詩中描寫的是什麽景色,這些景色有什麽特點;第壹,作者用什麽表現技巧來寫風景,這些技巧的效果如何;第壹,作者通過這些場景表達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方面必須詳細闡述,才能恰當地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多角度地欣賞風景寫作的特點,寫出全面準確的鑒賞文。